作者:达伦·伦威尔 帕特里克·沃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11
选择字号:
大学生媒介素养如何培养

 

■达伦·伦威尔 帕特里克·沃伦

在如今的社交媒体环境中,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明白媒体运行的机制和动力。

在如今这个媒介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时代,媒介素养的培养已然变得十分困难,而频繁淘汰更新的媒介平台更使这样的培养难上加难。但是面对充斥在社交媒体中的虚假信息和谣言等所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更新提升媒介素养培养的手段。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信息充斥网络且传播迅速,这就为其中一些虚假言论,甚至具有煽动性质语言的扩散提供了便利。如果对媒体平台使用得心应手,能够影响到一个国家文化、政治等的运作,甚至使国家分裂。

为了防止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们曾提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期让他们具有独立思考、提出质疑的能力。然而今天有些专家则担心,过去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质疑的方法可能已经有些过时了,反而削弱了他们对于专家意见和客观事实的信任感。

事实也的确如此,近期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美国人表示他们已不再信任媒体,这也使得“假新闻”成了政治分歧中,对抗主流媒体的武器。质疑不仅能揭露现实,同样能够更加轻易地加深怀疑、加深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当然,对于大学生们来说,批判性思维是很重要的,是应该学习的,但是这也许并不是最优或者唯一提升媒介素养的途径。同样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了解他们的思维被导向何方。因此,与其只关注结果,我们更应该把媒介素养培养的重心转移到对信息产生、传播的过程中去。

不仅是针对大学生,对各年龄段的学生都应该培养他们独立接受媒体信息的能力,并让他们学会考虑信息传播过程中自身和他人可能带有的偏见,考虑通过社交媒体发送信息者与自身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我们还要教会他们分析消息发布者的立场观点和发布信息的用意所在。最终还要让学生们了解上述因素会给信息的解读带来何种影响。

换言之,学生需要明白不能仅仅因为是在社交媒体同一主题标签下,就轻易地同意某个用户的观点,同样也不能够轻易出言指责某人,仅因为你们的观点相对立。

对于协同造谣和虚假信息的问题,可能在未来好转前还要经历一段糟糕的时光,但是我们还是要教会学生全面地认识社交媒体给他们认识社会和媒体所带来的影响,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分辨、打击造谣和虚假信息,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社交媒体中与各类人群有更加良好的互动。

(作者分别系克莱姆森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经济学院副教授,许悦编译)

《中国科学报》 (2019-09-11 第7版 海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