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9-4
选择字号:
“卧底”中小学的大学教授:
安子先生的教育之道

 陈国安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我喜欢校园,我的梦想在校园,所以我从未离开过校园”“一个实践者重要的是战胜自己,坚持自己的实践”“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拥有坚定的信念、热爱校园、在教育上不断思考钻研与实践付出,这些还远远概括不了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实验学校、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苏州大学高邮实验学校校长陈国安。

然而,不论是在学生眼中,还是在同仁眼中,他都是大写的“先生”、为教育理想不断奋斗的践行者。

孕育师者心

陈国安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伯祖父,最先接触到的书本是《三字经》《千字文》《论语》,这些都是中国以前启蒙教育不可或缺的作品。或许正是因为最初接触到的是这些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和经典之作,使得他在后来的教育生涯中与古代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

真正让陈国安理解教育、爱上教育,成为一名教师的转折点,是在他考入镇江师范学校后。

成为中师生的陈国安完全沉浸在自由、平等、快乐的教育中,“在那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爱着去做教育。”陈国安回忆道。而独立、平等、自由、有爱的理念,也深深烙印在了他的心里,并贯穿到如今陈国安自己创办的学校中,成为教师与学生们恪守的校风。

在教育思想上有了准备后,20世纪90年代在苏州大学求学的经历,则让陈国安回归初心,静下心来做学问、读元典,进一步开拓心胸和视野,全面认识何为大学、何为教育。

1995年,大学毕业的陈国安成为苏州大学文学院的一名教师,真正开始了教学生涯。适逢身边同事对当时孩子所接受的语文教育颇有不满,他就在自己的家中无偿办起了“私塾”,陪孩子们一起品读经典,培养他们的思考力,体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刚开始课堂规模并不大,只有三五名学生,都是同事的孩子。我很喜欢小孩,也喜欢教他们读书。”陈国安说。

这样的小班课堂都是占用陈国安周末时间。从1995年开始至今,除了前往台湾大学访学、任韩国全北大学客座教授外,课堂从未间断。

后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陈国安还把这样的“语文课堂”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按年级分为十二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都有十多名孩子来听课,每周末都能吸引100多人。即便如此,因场地限制想听而不得者还有许多。

“听安子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通过课程,我们不仅阅读了经典名篇,更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提及这样的上课方式和他们嘴里的“安子老师”,学生们都是赞不绝口,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上过课后爱上了读书,甚至高考时报考文学相关专业,明确了自己未来前进的方向。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总结,陈国安提炼出了“书院式阅读”的概念,“就是在书房中,为孩子们选读好的作品,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

在陈国安看来,这样的无偿课程能够坚持至今,规模不断扩大,在于“信任”二字。而一个良性教育展开的基础恰恰在于各方的信任,尤其是学生父母和教师之间的信任。

“如今的教育,在我看来缺乏‘信任’感,特别是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缺乏信任,往往会以一己所思随意而任性地干涉正常教学。在我开展的书院式阅读课堂中,学生和家长都给予了最大的信任,我才能够放手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结果也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陈国安总结道,“教育,方向对了,彼此信任,然后就是坚持!没有彼此的信任,所有的变革都无法坚持到底!”

扎根在教育

从求学到工作,陈国安从未离开过校园,也未曾停止过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传道授业。即便如今身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苏州大学实验学校、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苏州大学高邮实验学校的校长,他依然每周都会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同时也亲自为学校的初高中生上课,把自己所学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进中小学课堂。因此,身边的学生、朋友、同事,见到他都会亲切地唤一声“安子老师”。

陈国安曾经调侃道,自己就是大学在中小学的一个“卧底”, 他走进中小学校园授课、讲座,将自己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结集成册,《语文的回归:一个大学老师的小学课堂》《语文的坚持:一个大学老师的初中课堂》《语文的静守:一个大学老师的高中课堂》等著作相继编辑出版。

如今的陈国安作为“三校之长”,正在完成从一名大学教师到基础教育管理者的转变、从教育思考者到教育实践者的转变。

“读书、抄书、教书、写书,以前的自己是个单纯的‘四书先生’,但作为管理者,我面对的不再是一本本书而是一个个多样的人。”陈国安说,这也让他思考得更多了,思考往往让人感觉到理想是丰满的,实践常常让人感觉到现实是骨感的。

在别人眼中,陈国安在教育立场上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他正在经历从教育思考者到教育实践者转变时自我内心的斗争。

“在斗争中妥协,在妥协中斗争,一个实践者重要的是战胜自己,坚持自己的实践。”他分析道,理想主义应该被坚持,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今天的教育。没有理想,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因为教育是要着眼于三十年后的社会,未来永远与教育在一起,理想自然不可或缺。

“所以一个理想主义者永远是痛苦的。很多人问我,难道你真要撞了南墙才回头吗?而我是个硬脑壳,即使是把南墙撞个窟窿,我也不会回头的。”陈国安坚定道。

在他看来,中国教育需要有人来做出改变,哪怕在改变的过程中头破血流,也不应放弃或后悔。因为,总需要有人迈出第一步,即便一时未能改变得很好,但只要有人站出来改变了,中国教育就一定会慢慢变好,中国教育也才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是空想玄说,纸上谈兵,何来变化?!”

于是,陈国安和他创办的“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正在迈出第一步。

变革要理性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是苏州大学的校训,自然就成了所有“苏州大学实验学校”的校训。“独立、平等、自由、有爱”是陈国安所在实验学校的校风,是每一位师生奋斗的源泉。

在陈国安带领的学校中,人人平等、学科平等,坚持儿童立场是所有人的共识。

“我很反对所谓大学科、小学科,主要学科、边缘学科,必考学科、选考学科等的划分,所谓基础教育,是给孩子全面尝试的可能,不能人为地迫使孩子着力于某一些学科,放弃某一些学科。语数外与其他课程在高考中分值不等,对此我是心存质疑的。”陈国安分析道,这些称呼的出现,已经人为地把学科划出了三六九等,而每一门学科事实上应该是平等的。从宏观角度来看,之所以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缺少创造型人才的大量涌现,把学科分成三六九等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人是有差异的,可以进行选择,但基础教育不应存在区别对待,考查所有学科时分数都相同,才是真正地检验全人、培养全人,虽然人确实不能成为全人。”陈国安解释道。

在他看来,基础教育要求“全”,大学教育应该“选”。在“全基础”的中小学教育之后,大学才能够真正让孩子去选择,甚至尝试选择,现在允许大学生变换专业,就是好的探索,但要理性引导大学生去尝试,而不是被社会世俗功利的观念绑架着选专业。同样,在基础教育中,素养也不应存在所谓核心,每一门学科都是学生所需的素养,并不存在哪个是核心的问题。

“我非常强调学科的专业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教师教专业的学科。让教师专业化发展、专业化研修、专业化教学。这是我在学校中做出的第一个改变。”陈国安说。

除此之外,在机构管理上,陈国安在学校中增设职员,将教师从繁杂的表格、报告、材料填写等重复性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回归教学,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在学生和教育教学上。

“人应该是平等独立的,站着教书,才能够让孩子站起来。老师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才会独立思考。”他在学校中很强调作为站着的人的美好姿态。

走在街上,学生遇见教师会主动行鞠躬礼;教师全情投入教学,与学生平等地互动讨论;“全人”基础发展,学校初中部在全区统考中成绩稳居第一……陈国安因这些变化而感到欣慰,“教育似乎只存在好的教育和不好的教育,一个教育者一定要有教育价值观,‘什么是好的教育’‘教什么才是好的’是所有教育者首先要去思考的。”

作为大学在中小学的“卧底”,对于高等教育的思考,陈国安同样重视。

大学教育中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关注学生精神的发育与成长。

“如今的大学生,在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后,其精神发育仍然不够乐观,而大学四年正是他们精神自由成长的最佳时期。大学要培养学生对书和阅读的感情,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的精神发育、成长起来。”陈国安总结道,“教育的力量体现在孩子离开校园之后与书籍有多远,他们与书籍拥抱得越紧,教育的力量就越大。”

匆匆结束采访后,陈国安又将继续投入到密集的工作中。

“我这四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今年只在大年初二到初五休息了,大年初六回来就继续上班,自从创办了学校,我就没有假期了。”陈国安告诉《中国科学报》。

几乎全年无休,甚至在周末还要加班义务开课的生活,换到有些人身上或许会叫苦不迭,但在陈国安看来没有抱怨的必要,生活永远不是简单的享受,也不可能是简单的受苦受难,人的一生欢乐与痛苦总是掺半的。“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没有人逼着我去做。也许哪天觉得累了就会停下来。一个人总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未来尚未可知,但当下,陈国安还将继续在自己热爱的教育实践中奋斗下去。

《中国科学报》 (2019-09-04 第5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