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民生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宋代僧道队伍中因为有诸多士人、举人乃至官员,其文化水平得以提升。法律规定,为僧道者须通过官方主持的严格的文化考试,出家后仍需终身钻研佛学、道学以及其他学问,这是修行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官方也加强对寺观僧道文化水平的监控,晋升僧官通常以考核的形式进行。这些使宋代僧道整体文化水平不同以往,在宗教领域做出了不同凡响的历史贡献,显示出宋代佛道界上层高深的文化水平。此外,他们积极入世,以其博学多才在科技、文艺等方面均有成就,在文化史上颇多贡献。在北宋末期,有文化的僧道约六十万人,实为一个庞大的知识阶层。可以说僧道文化是与士大夫文化并列的两大文化及思想高地。
——《论宋代僧道的文化水平》,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3期
于洁
青岛大学青岛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随着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大学对科研生产日益重视。“唯论文”成为了一些高校开展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致使不少教师在科研付出与教学努力方面出现厚此薄彼现象,这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制度理论提供了一个从组织环境的角度去研究、认识的出发点。通过深入剖析大学的基本功能入手,在制度理论逻辑下进行研究发现:第一,大学的教学功能符合制度环境的合法性要求,符合政府、社会、家长、学生的关切,是推进人才培养层次提升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的科研功能是技术环境所追求的效率标准的产物。高校所开展的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教师论文(著作、教材)生产为主线的教育评价方式便于量化,这些都是大学服从技术环境的规则选择的结果。第二,以科研为先的大学组织面临着教学与科研失衡的困境。一方面是面临来自组织外部的排名压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在对待科研生产方面,具有较强的异质性;高校倾向于制定各种实现绩效最大化的政策与激励措施,以便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的潜在动力;科研奖励模式对于青年教师群体而言,其促进效果是突出的。另一方面是面临来自组织内部的科研竞争压力。科研评估不仅是大学实现自身合法性的需求,也是大学为二级学院设立的竞争机制的需要。第三,应借助帕累托改进方法,建立组织代表构成规则、学院对资源再分配、树立教学权威,构建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想状态。大学应充分利用已经积累起来的科研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教育教学,把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差距缩小到可以承受的水平;尊重教育教学与科研生产的内在差异和运行规律。
——《如何实现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一个研究框架的构建》,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孟庆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阿金是鲁迅晚期创作中一个独特的存在,是鲁迅在现实的驱动之下,观察并再现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城市劳动妇女”类型。她更具行动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是鲁迅创造但不能完全掌控、把握和理解的人物。事实上,我们可以将鲁迅与阿金理解为一种颠倒的镜像关系,鲁迅从中既可看到部分的自我,同时又可以察觉到自己的弱点。鲁迅之“讨厌”,固然指向阿金,但也指向阿金这一镜像所反射的自我,而隐藏在层层修辞圈套之下的自我指涉,或许才是《阿金》文本复杂性的真正根源。
——《〈阿金〉与鲁迅晚期思想的限度》,载《文学评论》,2019年04期
马良怀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秀丽的江南山水,也曾有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历史,其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先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山水自然主要是依赖与索取,很少用审美的眼光去面对、打量。所以,对于山水之美的发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永嘉之乱”时衣冠南渡,来自于北方的一群深受玄学思想浸润、陶冶的文化人以一种超然、艺术的心境与江南的山水相遇,于是,寂寞千古的江南山水便有了情趣、诗意和生命,江南山水的美丽也就逐渐地被发现、被捕捉。而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则带来山水诗、山水画等文学艺术的勃发,对文人精神世界的进一步拓展产生出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文人的生存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境界。
——《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与衣冠南渡的关系》,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4期
栏目主持:韩天琪
《中国科学报》 (2019-09-04 第3版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