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滢绘
人类在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迅速发展的科技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谁能在核能诞生之初,想到它既能为人类贡献力量,也同时会摧毁人类的生活呢?虽然科技进步的目的是造福人类,但是科技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会威胁人类。那么,人类是否能够掌控技术的发展?本期辩论赛栏目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浙江大学对此进行辩论。
7月17日 辩论专版中刊登 的“无尽的欲望是否人的本性”的辩题投票中,正方厦门大学支持率为16%,反方四川大学支持率为84%。
正方
中国科学院大学
综述
我方认为人类能掌控技术发展。
首先明确定义。所谓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发展,即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而判断人类能否掌控技术发展,就是要判断究竟是人类服务于技术,还是技术服务于人类。我方认为是后者,即人类能掌控技术发展,理由有二:
第一,人类能够确保技术在客观水平上不断发展。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技术更高效易用、功能更强大、所蕴含的知识与智慧更加丰富深邃,整体能够更好地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水平。
技术在客观层面上的发展并非不受人类影响的自发过程。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技术的发展进步极其缓慢;历史上由于战争等原因而出现的技术停滞的黑暗时期也并不鲜见。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与技术之间才逐渐建立起了正向的循环机制。随着社会进步,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当现有的技术难以满足需求时,我们将或主动或被动地发展技术,而技术发展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越来越依赖技术,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前进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因此,在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形成正反馈的当下,我们有动力也有能力推动技术的发展。
第二,人类能够掌控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整体协调。
人类对技术发展的掌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规划与控制。所谓规划,是指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以权重设置、资源倾斜等方式,来引导甚至强力锁定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国政府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即通过资源、人才配置的方式,规划我国未来十几年技术发展的重点与方向;这一规划就如同游戏《文明》中的科技树,展现着人类对于技术发展的规划掌控能力。
当然,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规划到技术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毕竟很多技术的突破本身就来自于意外。而人类对技术的控制,就体现于当这样的意外甚至弊端出现之后,人类依然可以通过对其约束来控制乃至消除不利影响,从而确保技术发展的整体可控。
我方认为,本题语境下的“掌控”, 并不是分毫不差、不允许任何试错,这样的“掌控”在现实中毫无意义,而应该是同步跟进、事后纠偏的整体可控。一项技术萌芽时,对应的法律法规往往不够完善,这是发展中的必然。技术发展中暴露的风险和问题,则使管理者通过立法等方式对新领域予以更有力的监管。同时,公众的认知水平与伦理道德,也会随着技术发展得到革新。今年年初发生在基因编辑领域的一次伦理相关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从性质上看,此事件属于极端个例,只是某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事件发生后,相关管理部门迅速反应,果断叫停;中国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将相关内容列为人格权保护的部分。这是我国第一次将有关人类基因的法规列入民法。伴随着科研伦理法规的陆续出台,广大民众也对于基因编辑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此一来,看似在当下无法掌控的事物,反而推动了我们对于技术发展更有力的掌控。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人类能掌握技术发展。
答反方问
1.诚然掌控技术的发展需要具体的措施,但一个措施本身能否达到“掌控”的效果则需要论证。法律可以规制不合于社会规则的新事物,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掌控技术本身的发展?
陈晨:掌控技术发展需要多种措施综合作用,人类通过权重设置、资源分配等措施规划技术发展,通过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因素约束技术发展,通过事后纠偏、监管修正等手段调节技术发展,从而达到掌控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人类对于技术发展的掌控本身也在被技术发展不断地推动着,在正反馈之下,人类对于技术发展的掌控更强力了。事实也证明,到目前为止,这些措施综合使用是卓有成效的。
掌控技术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目的,也是希望看到的结果,而内外部约束,诸如法律、伦理等则是人类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实践已经论证了这些手段的有效性,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掌控技术发展。
2. 技术更加高效易用、功能更加强大与我们是否能掌控技术发展的关系何在?当强人工智能拥有比肩人类的推理能力与强大算力,是否还意味着我们能掌控技术发展?
燕澄皓:本题提出的我们能掌控技术发展,首先需要论证技术能在客观水平上不断发展。对方辩友可能认为这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我们在立论中提及的那样,历史上技术停滞甚至倒退并不少见。技术更加高效易用、功能更加强大,换言之,技术在发展,在此前提下,讨论人类能否掌控技术发展才有意义。
关于强人工智能的问题,首先,我方不清楚这种情况会否出现。正如我方立论所言,第一,技术在客观水平上的发展是需要论证的,我们有没有能力使技术发展到比肩人类甚至超越人类,我方在现有技术水平之下不能确认,如果可以确保出现,您方可以论证;第二,人类对于技术的掌控借助外部的规划控制、资源分配等,如果在风险评估之后发现此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人类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暂时制止其发展,这恰恰是人类掌控技术发展的体现。第三,我方再次强调,要以动态发展的目光看待技术发展,当技术发展到某种程度之时,人类对于技术发展的掌控也在不断发展之中,要以在那时的掌控强度而非目前我们所能做的规范来看待这一问题,更为合理。
3.伦理缺位本身证明人不能掌控技术发展,如果是改变自身伦理观念来适应技术,这反而证明人自身被技术改变。伴随技术的发展,公众的价值观随之改变以适应其发展,这究竟意味着技术俘获人类还是人类掌控技术的发展?
崔可宁:技术发展带来公众价值观的改变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与其他领域如文艺、经济的发展带来公众价值观的改变并无二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用谈之色变。相反,如果认为公众伦理观念改变即是技术俘获人类,与您方逻辑恰恰是相矛盾的:技术发展带来公众伦理观念水平的提升,这不正是技术发展正向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体现吗?所以,从您方角度来看,也论证了人类能掌控技术发展;同时,这也合于我方用发展眼光看待技术发展的思想。
结论
正如我方反复强调的那样,技术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只站在某一历史时期幻想能够以此刻的价值观与生产力来完全规划未来的技术发展,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坚持认为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对技术发展的掌控。即使技术发展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只要人类后续纠偏、约束,使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就意味着人类能掌控技术发展。
事实的确如此。技术伦理的出现与发展,就标志着人类掌控能力的进步。技术伦理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也不可能用现在的技术伦理一劳永逸地规范未来的技术发展。但是伦理的发展却时刻伴随并规范着技术本身的发展。在技术逐渐进步的过程中,技术伦理也随之进步。人类曾幻想过世界上可以有另一个自己,这样的憧憬带来了克隆技术的萌芽,也产生了克隆羊、克隆猴等技术成果。然而随着克隆技术的进步,人类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真的可能有另一个自己,于是开始认真思考克隆技术的出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当人类发现无法解决这样的伦理困境的时候,人类开始设置克隆人的伦理界限,从而规范克隆技术,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此外,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妄想不产生任何弊端是不切实际的。允许试错,恰恰是人类有信心掌控技术发展的体现。人类不能掌控技术发展这样的观念,在心理上多少有一种逃避与自我宽慰的意味;严谨而现实、理性而勇敢,这才是对于技术发展应有的态度。只有正视技术发展可能的风险,更周密地规范技术发展,积极承担起技术发展纠偏的责任,不以人类不能掌控技术发展的观念作为借口,才能促使技术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
综上,我方坚持认为人类能掌控技术发展。
(综述由崔可宁撰写,结论由陈晨撰写)
反方
浙江大学
综述
我方认为,人类不能掌控技术的发展。
回望人类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进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最终为人所用的经验和知识,便是技术。人类希望能藉由技术助力自身继续进步、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更优条件,并试图掌控技术发展,但一次次教训告诉我们,人类不能掌控技术的发展。
技术依附于人类,也自然具有人性的因素,因此在讨论“技术的发展”之前,应首先明晰技术的概念外延不仅涵括技术客观水平,还包括技术伦理因素——前者是指技术本身究竟有多强大、其凝结的智慧水平究竟有多么高超;后者则是指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导向及其后果的正当性。如果只具有强大的技术能力,但却因此威胁人类社会,这不叫掌控技术发展。因此,掌控技术发展的核心含义即指既使得技术在能力方面不断进步,又要让该技术能够正向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我方认为人类不能掌控技术的发展,是因为人类不能完全地把握复杂的人性,进而使得技术概念下技术伦理的因素分支具有不可控的倾向。具体论述如下:
若着眼小处,人们可以发现生活中种种“被人类控制”的技术其实正控制着人们的生活。手机上花花绿绿的App总在第一时间占据了你的视线,让你几乎忘记了打开手机的最初目的;或许你设定了玩手机的时间,却抱着手机荒废清晨、夤夜不寐。
资深数据分析公司Flurry于2014年4月发布的研究表明,以上描述的“你”很有可能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个人。2013年至2014年间,每天运行应用程序超60次的手机成瘾用户增长了123%,其中保持较高运行频次的超级用户增长了55%。EMI公司的数据更是指出,有多达6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周围的朋友们对手机极度成瘾;52%的青少年就算和朋友周末聚会也只会默默地坐在一起玩手机,不愿交流。越来越多的数据与事实都在告诉我们,诸如手机、电脑、互联网等被我们应用着的、人类自以为“掌控”了的技术,其实正驱使着人们向着非理性、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向越走越远。这不仅有违这些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人类的应用初心,更使其在技术伦理层面与人类的正向发展相抗并使人败北于不知不觉之中。凡此种种,实在不可盲目乐观地认为人类已经掌控了技术的发展。
若着眼更为前沿的科技领域,我们会看见种种僭越伦理界限的现象正在让技术不断野蛮生长,也使得我们愈发无法掌控技术的前进方向。曾几何时,核技术因其先进的技术成果与对人类社会的显著效益而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之一,却转瞬在战争与屠戮之中逾越了为人类社会提供便利的技术目的,成为了令人闻风丧胆、让各国剑拔弩张的核战之源。核战争的隐患在今天仍然存在,目前世界上仍然有5万多个核弹头、约达200亿吨TNT当量的核武器,一旦核战争爆发,地球便有可能再次陷入令人闻风丧胆的“核冬天”。人类看似已掌控了核技术,却仍然身处于核武器创造的深重阴霾之下。
在其他技术领域,“失控”的现象同样存在。在生物工程领域,年初发生的令世界共愤的基因编辑相关伦理事件便严重地挑战了基因领域的基本伦理原则。涉事科研人员即使面对众多潜在的生物安全问题也无动于衷,其几近疯狂的实验已然让我们看见了技术发展若失去伦理的准绳,将会陷入何等危险的境地。或许该项生物技术的实施过程可以被我们所人为操控,但技术实施后可能存在的潜在隐患究竟如何,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是无法预知且无法控制的。那些超越了伦理边界的技术实验,也势必因其高风险性、难预测性与反社会性,而拥有令我们难以控制的力量。
由此可见,在技术伦理层面,人类常因自我意识、道德责任的缺位而使得技术脱离人类的掌控甚至反噬人类。换言之,在人类能够完全尊崇技术伦理、践履道德责任并使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正向发展之前,我们距离真正掌握技术的发展,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对这一点的警醒恰是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我们不能掌控技术的发展。
答正方问
1.技术发展优越性的体现中,“正向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如何理解?是否科技发展在个别方面存在潜在风险或负面影响就不能正向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将负面影响以及风险产生的可能减小到一定范围内能不能算作掌控?
温沁柔:“技术的发展”需要具有双重优越性,其一为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其二为正向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向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要求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能确实促进全人类生活水平质量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不对已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形成强力破坏。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对人的控制和对社会伦理的重构会进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绝不是在“个别方面”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举例而言,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将会具有越来越强大的功能,由此衍生的对于人类和人工智能的伦理讨论绝不会局限于个别方面,而是会涉及到社会经济、民生、安全等各方面又比如基因编辑事件,恰恰是因为基因制品现在被广泛运用于医药和生产,一旦突破伦理的底线,其对人类社会的冲击难以估量。
张翔:负面影响减少到一定范围算掌控,但必须明确是何种范围。正如正方所提及的制度约束与法律保障,都必须论证其解决力究竟能够及于何处,这也是为什么仅有成文法的规制不代表步入法治轨道。因此,正方论证人类能掌控技术发展,不能仅仅列举出一些可能对技术产生规制的社会因素,而不论证具体的效力。在我方看来,恰恰是技术伦理性为人类所不能控,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悲观以待,而是说只有对这一点保持警醒,人类方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2.技术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外延包含了很多层面。为什么单从潜在的伦理方面的风险就能否认其正向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呢?而且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新的认知以及经验对于人的思维具有重塑的作用,暂时的伦理缺位何以论证在长期动态发展中不能修正从而掌控?
刘若然:伦理本身包含很多层面,我方指出技术发展应考虑人性伦理的一面,是基于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部分技术超脱人掌控的现实,而这部分的脱离往往发生在与人性、道德等相关的方面,我们将此概括为伦理性。举例,技术越来越高效、快速,不意味人们能掌控技术,因为与此同时,沉迷手机变成了普遍现象,人们并没有掌控手机,反而被手机剥夺了主动权。我方认为,对于诸如此类的社会现实,双方进行探讨,对双方来说都较有空间,也更有意义。而那一部分技术层面的讨论如效率等,探讨能否掌控,会把双方的讨论变成对未来科学天马行空的预测,就目前而言,缺少探讨的空间和事实依据。伦理缺位本身证明人不能掌控技术发展,如对方所言,重塑思维后,伦理缺位确实会消失,但这恰恰证明了技术发展对于人的改变,并没有体现人在此处的主动权。
3.除了对技术伦理的尊崇和对道德责任的践履,其他帮助我们掌控技术发展的因素包括且不限于法律法规、社会舆论监督、事前资源分配等,您如何看待这些因素对技术发展的规范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您如何比较得出伦理是唯一因素或主要因素的?
袁伟耀:我方从未表示伦理是衡量科技掌控的“唯一因素”,但诚如我方认为,技术的诞生本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与人性不可分割,因此客观水平与人性伦理都是技术这个概念框架下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明确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制度、法律、舆论”等因素都对人性之恶形成了一定的约束,但其规制程度远远达不到所谓“控制”,仍有不少上述种种上层建筑力所不及的模糊地带。手机与App的不断革新本是助力于更便捷的通信和服务,但社会上沉迷手机与网络的现象仍层出不穷。
此外,当今社会已有相对健全的国际公约体系来规范核武器的使用,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我们已经掌控了技术的发展,所以并不用担心这些“片面的隐患”。可是我们发现,当今国际局势仍受到核武器的威胁,人类社会仍笼罩在核的阴霾之中。这样“双刃剑”式的技术其实比比皆是,我们发现,只要人性之中那些不光彩的部分没有被完全剔除,“双刃剑”中有害的那一刃就难免会朝向人类自身,而这样的现象绝不是“掌控了技术的发展”的结果。
结论
技术包含两个面向,一个是客观技能水平,一个是技术伦理性。对人性与技术伦理的不可控会反噬人类的生活。面对越来越高效易用的手机,我们的生活却被其捆绑。我们对科技的期待越来越多,对彼此的期待却越来越少。我们以为对技术全然掌控,却浑然不觉已成为了科技的奴仆。人类不能掌控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一句悲观的判断,而是说,只有明白人类的局限,才能清晰地走好自己的路。
(综述由袁伟耀撰写,结论由张翔撰写)
《中国科学报》 (2019-08-28 第8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