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学子走访桑园、走进织布村
■本报通讯员 姚臻 黄郁健 记者 温才妃
在没有到来之前,老挝在苏州大学同学们的印象中是被时光遗忘的地方,原始而古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我国赴老挝旅游、经商的人数不断增加,现实中的老挝还是想象中的那样贫穷吗?“一带一路”倡议为它带来了哪些改变?
带着这些问题,日前,由38名苏州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组成的中国大学生“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体验团到达老挝首都万象。这是由老挝苏州大学和苏州大学国际交流处主办、依托苏州大学老挝—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研究中心组织的大学生老挝文化体验活动。
“我们希望中国高校青年不仅仅把游学的目光盯着欧美发达国家,更要关注欠发达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相关国家。作为未来脊梁的高校青年,要紧跟国家发展的方向,勇挑重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老挝苏州大学副校长黄兴说。
十天体验
十天体验学习中,同学们听取老挝历史经济发展、民族文化、风俗节日等方面的讲解,体验老挝语学习课程,进行老挝国情研究和实地考察,通过所见所闻亲身感受丝路文化发展。
其间,中国驻老挝大使馆参赞覃晨向同学们畅谈中老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引用近些年中国人在老挝投资建设的数据资料表明,中国为老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我们祖国积极承担着国际责任,提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一带一路’倡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影响力和大国作为。作为苏大学子的我们应该积极响应,认真履行中华儿女的担当,为学校和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参加学习体验后,2017级商学院学生许寅潇深有感触地说。
从课内走向课外,同学们还实地参观了由老挝科技部、苏州大学等方合作的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示范项目,见证科技改变农业的现实力量。同时,他们还走进中国在老挝唯一的境外经贸合作区——赛色塔经济开发区和中老铁路万荣段建设现场,实地感受中国与老挝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实际上,交流是双向的,不仅有“走出去”,还有“请进来”。
从2018年开始,老挝苏州大学举办“丝路青年中国语言文化学习体验营”,每年从老挝当地报名的学生中选拔20名左右的青少年学子到苏州大学进行近一个月的学习,通过汉语、书法、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苏州当地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全面地了解苏州民俗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
中国影响
夏日午后,万荣的气温常常达到三十五六摄氏度。
在水电十四局联合体磨万铁路修建工地上,每天都有一万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拿着工程图纸“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顶顶安全帽下,铁路建设工人们的脸上不停地滑下一滴滴汗水,忙着工作的他们都腾不出手来擦。在他们手中,将立起154座桥梁,打通76条隧道,建成31座火车站,完成老挝历史上最大的工程项目。
据悉,援建队伍着重利用当地的人地资源,聘用老挝员工,诠释了这是一条象征人文、友谊的铁路,是中老合作共赢的标志性项目。除此以外,在施工过程中,援建队伍特意加强老挝员工对这项工程的认识,让他们从工作中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苏州大学2018级医学部学生郎朗在参观后感慨道:“实地参观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影响’给另一个国家带来的改变。特别是在中老铁路的建造现场,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事实上,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元素早已进入老挝的千家万户。同学们发现:在万象的街道招牌上,中国字和中国品牌并不鲜见;在琅勃拉邦的夜市上,年轻姑娘会用普通话与华人做买卖;还有那些援建的学校、医院、铁路……
中国元素在老挝生根,中国文化也在老挝发芽。实践活动中,苏州大学与老挝苏州大学的双方学生结伴出行,走进万象城的各个角落。在与老挝学生的交往中,来自中国的苏大学子们不仅了解到了老挝民众的真实生活,更感受到了老挝学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向往。
虔诚国度
夏风是老挝苏州大学的2018级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因家境贫困,他11岁时便出了家。虽然布施已能够保证他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对学习的热爱和对中国的向往从未止步。在寺庙住持和师兄弟的资助下,他坚持每天步行2小时到学校学习。
老挝是个信佛重佛的国度,对僧人十分尊重,但也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过午不食,不能自己骑自行车、摩托车,一个人一生只能在同一所寺庙修行等。随着课业的加重,为了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来好好学习,夏风只能选择还俗。他向几位团队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急切愿望:“虽然现在我的中文说得还不是很好,但是我真的很想去中国。我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
一天傍晚,团队成员一起走进夏风住了12年的寺庙。正值僧人诵经之际,大家脱了鞋、跪坐聆听,从老僧人、小沙弥和善男信女的虔诚吟诵中感受着夏风成长和生活的经历,也体会到他对于知识的渴求和未来的渴望。
同样,其他老挝学生在畅谈未来理想时,他们的话里总离不开“要去中国看一看”这样的心声。
听到这样的心声,让苏州大学2017级传媒学院学生秦悦想起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她感叹:“通过这十天的见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挝的民族文化,热情、善良、闲适、纯朴,我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些老挝人对中国文化的赞扬与向往。世界本来就是由不同文化组成的,每一种文化都值得尊重。学习、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宣扬本国的文化,这大概就是‘一带一路’的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19-08-28 第7版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