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徐海、朱汉斌 通讯员李淑)记者近日获悉,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林间团队张锦昌副研究员与多国科学家合作,通过详细分析最新采集的海洋磁测数据,获得了西太平洋大塔穆火山形成机制的新认识,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
西太平洋是巨型海底火山最密集的区域,其中大塔穆火山被誉为地球上最大的火山,然而学者对这座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一直存在疑惑。2015年,国际科研团队前往大塔穆火山采集高密度的海洋磁测数据。经过几年的科研攻关,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最新、最详尽的大塔穆火山磁异常图,并反演出火山内部的磁性结构。
这次研究发现大塔穆火山具有显著的条带状磁异常特征,是海底扩张过程的岩浆产物。这个新认识挑战了之前被广泛接受的地幔柱成因假说。尽管大塔穆火山地壳厚度巨大并呈现超低倾角火山盾,但是熔岩喷发始终被约束于洋中脊,不会流出脊中心很远,进而产生线性、横向的火山结构。
研究人员表示,大塔穆火山形态上是盾状火山,但是表面熔岩没有大面积、长距离扩散,而且内部结构也不是垂向叠加而成。同时,该火山构造上是洋中脊模式,但是地壳超厚,而且地壳厚度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巨大变化,说明岩浆供应量极其不稳定。因此,大塔穆火山既不是典型的盾状火山,也不是典型的洋中脊,也许它是一个混合型的巨型海底火山类型。这种新型的火山能否被重新定义、地球上最大的单体火山这个命名是否仍然准确,有待日后研究进一步查明。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19-0390-y
《中国科学报》 (2019-08-15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