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华文 黄志炜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24
选择字号:
缪璐漪:地学之路的挑战者

缪璐漪(中)

 

■本报通讯员 陈华文 黄志炜

毕业典礼是人生旅程的一个节点,在很多学子眼中,也是从学校迈入社会的仪式。但是,今年刚刚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毕业的缪璐漪却没有参加母校的毕业典礼,而是选择去法国与德国游学。

这位来自浙江的女孩,用坚定的信念完成了地学之路上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坚定决心学习地质

缪璐漪出生于浙江萧山,父母是普通的公司职员。由于父母工作忙,她小时候由外婆抚养。外婆家四周都是丘陵,充满山野气息。小时候,缪璐漪有一个藏宝箱,专门存放鹅卵石、矿物、松果。面对这些自然的“礼物”,年幼的她格外珍惜。后来选择学地质,她或多或少受到这些影响。

高考时,缪璐漪本打算填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但父母认为,女孩学地质太辛苦,建议她报考其他专业。无奈之下,缪璐漪听从安排,填报了同所大学的其他专业。

这一年九月,缪璐漪离开老家,如愿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求学,虽然专业不是地质,可她内心难忘初心。入学之初,她便加入该校知名的大学生社团——地球科学俱乐部。大学军训结束后,她参与了社团组织的野外地质考察活动。

在那次活动中,缪璐漪在高年级同学的指导下,第一次尝试采集化石。看着古生物化石,她觉得非常神奇——明明这些生物是有生命的,可是亿万年前,突如其来的自然巨灾,使得这些生物慢慢演化成坚硬的石头。

从此以后,缪璐漪一发不可收拾,学习地质专业的愿望尤其强烈。大一下学期,经过报名、考核等一系列程序,她如愿转至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基地班。对于转专业这件事,缪璐漪的父母起初并不同意,可她十分坚定:“我已经长大了,有人生的选择权”。

转入地球科学学院的那一天,缪璐漪非常激动,同时觉得非常自豪。作为“中途”进场者,她需要补修所有基础课程,压力很大。经过努力,在参加地球科学俱乐部的一次科普活动时,她第一次站在讲台上介绍地质学常识,发挥不错,这令她找到了专业学习的自信,同时也感受到了地学科普的乐趣。

野外考察敢闯敢拼

2016年大二上学期,缪璐漪加入了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生物系教授宋海军团队,开始严格的地质学系统训练。其间,身在国外的宋海军给缪璐漪布置作业:搜集文献、阅读文献、做好笔记,在组会上交流学习经验,培养科研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缪璐漪与“挑战杯”结缘,冥冥之中是注定的。因为她的指导老师宋海军曾在2007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这也是学校至今获得的唯一特等奖。2016年秋,缪璐漪萌发了参加“挑战杯”的想法。宋海军连连点头表示同意,并且鼓励她,只要认真对待、持之以恒,就有希望参加2019年的“挑战杯”。

大二、大三的两年,缪璐漪一头扎进地质的“海洋”里,刻苦学习专业课程,在周口店、北戴河接受了扎实完整的地质实践教学。大三下学期,她在开展化石的修理和鉴定时,发现贵州谷脚长兴阶的鹦鹉螺类型,蕴藏着古生物学的新奥秘,便萌发了再次去贵州采集化石的想法。于是,缪璐漪和团队成员们来到贵州,开展半个月的暑假野外地质考察。

贵州龙里县的谷脚剖面是缪璐漪野外地质考察时间最长的地方,令她印象最深。剖面是路边的一个大陡坡,坡度超过了60度,高度超过12米。为了采集化石标本,她和同学们手脚并用。在爬坡时,她和王奕同学摔过好几次,被山上的小滚石砸中也是常有的事。缪璐漪亲眼见过一个师兄被滚落的石头砸中小腿,流了好多血。其实,她也因为在陡峭的山体摔倒过,腿上至今留下好多疤痕。“我也曾萌生过退缩的想法,但想到老一辈地质学家翻山越岭的地质豪情,我就咬牙坚持了下来。”缪璐漪说。

挑战杯是地质研究的开始

2018年9月,缪璐漪结束贵州野外地质考察后回到学校,开始研究并修复化石。为了加快进度,她连续20天“驻扎”在学校博物馆地下室修复化石。面包和三明治通常就是午饭。修复化石中形成的岩石颗粒溅得到处都是,往往是干干净净地走进去,灰头土脸地离开。

修复化石的气动笔需要用食指拇指捏紧控制方向。修化石时间长了,缪璐漪在睡梦中都会觉得手指在震动。一个多月的时间,她完成了化石修理和拍照,随后便开始撰写论文初稿。为了更好地使用英文,她不断阅读文献,学习模仿相关句式和表达方式。

从2018年9月到今年1月,缪璐漪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不到5天。由于长时间对着电脑,缪璐漪也有心情不好、精神不振的时候。每当此时,她就以“勇敢地去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自勉。

尽管如此,缪璐漪写完论文初稿后,还是发现文中还有一些科学问题没有表达清楚。于是,2019年寒假,她再次前往贵州多地寻找地质剖面。那时贵州的天气湿冷,踏勘结束的时候,缪璐漪的鞋子和裤腿都已湿透、沾满了泥。一天下来就伤风了。但此时的缪璐漪更加坚毅,坚持完成了14天的野外考察。

在宋海军等人的帮助下,缪璐漪终于完成了论文《贵州谷脚剖面长兴阶鹦鹉螺动物群的新发现》,并将论文成功投给国际著名期刊英国古生物学会会刊(Papers in Palaeontology)。该项研究主要发现了长兴期(也就是大灭绝前)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最高的鹦鹉螺动物群,包括三个新种和一个新属,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十分罕见的。

与此同时,以这篇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为基础,缪璐漪又与其他成员一起开展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发现鹦鹉螺在大灭绝中幸存的奥秘——幸存的鹦鹉螺壳体阻力系数明显减小。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幸存模式“流线型化”。依托这些成果,他们以《鹦鹉螺如何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中幸存》的为题,参加了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缪璐漪回忆说:“虽然参加‘挑战杯’一直是我的梦想,但真正参与其中,其实心里没有底,因为没有参加过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竞赛。”但是想到指导老师宋海军曾经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师兄王奉宇(2018年度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获得一等奖,缪璐漪就又找到了竞赛的自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终,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楚道亮老师指导,缪璐漪、宋汉宸提交的参赛作品《鹦鹉螺如何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中幸存》,凭着参赛作品内容的专业性、前沿性、创新性和详实的数据分析,在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810件决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特等奖。

随即,她马不停蹄地参加完本科论文答辩后,6月上旬,只身前往法国勃艮第大学和德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始三个月的研学之旅,以此拓展科学的眼界、知识的高度。

今年9月,缪璐漪将继续师从宋海军,开始硕博连读。10月,她将角逐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决赛。未来已来,她的地质专业学习与研究,将翻开新的一页。

《中国科学报》 (2019-07-24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