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惠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6-24
选择字号:
慢性心衰长期管理任重道远

 

郭刚制图

心衰是一种长期进展性严重的心血管慢性疾病,长期管理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李惠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也被称为“心血管领域尚未被征服的挑战”,心衰患者的生存率甚至比多种癌症还要低。

实际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心衰患者群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成年人心衰患病率高达0.9%,预计患者人数超过一千万。

“目前导致我国心衰发生的第一位病因是冠心病,其次为高血压,只有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慢病的发生,才能够延缓它们最终走向心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刘宇扬近日对《中国科学报》指出。

她强调,心衰是一种长期进展性严重的心血管慢性疾病。尽管目前在我国心衰治疗取得了巨大突破,但受患者经济能力、创新药医保覆盖,以及有效的长期管理模式缺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心衰仍是尚未攻克的顽疾之一,长期管理任重道远。

患者治疗需求远未满足

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一旦产生了心衰,心脏这个血泵就没有办法带动足够的血液在身体里流动。

刘宇扬表示,目前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另外,心衰加重或急性发作的诱因还包括感染、过度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钠盐摄入过多、心律失常、妊娠和分娩、药物作用及其他等。

实际上,我国成人心衰患者基数很大,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心衰普及率不高、民众对其普遍缺乏基本认知,致使很多患者错失了最佳诊疗时机。约20%的心衰患者在确诊后一年内死亡,约有50%心衰患者在诊断5年后死亡,生存率低于多种癌症。

不仅如此,由于心衰导致反复住院,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数据显示,我国心衰患者平均每年住院2.4次,约69%的患者都有1年内再住院的经历,年均住院天数长达22天;我国心衰患者年均医疗费用近29000元,高于我国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即使在现有的标准药物治疗下,我国心衰患者住院频率高、经济负担重以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等诸多治疗需求尚未获得满足,防治形势严峻。”刘宇扬在分享心衰诊疗现状时指出,我国拥有最大心衰患者群,心衰防控关乎民生。因此,提升慢性心衰的诊疗水平,重视并加强对其长期管理势在必行。

国家医保准入仍是关键

尽管心衰仍是目前心血管疾病领域尚未被征服的“最后战场”,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预防和治疗。

近年来,我国心衰领域在规范推进及治疗方法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2018年10月,《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发布为中国心衰诊疗标准化、规范化奠定坚实基础,翻开我国心衰整体防控的新篇章。

刘宇扬表示,新版《指南》在2014版的基础上,在心衰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更新。在心衰的药物治疗方面,新版《指南》充分与国际接轨,已经被纳入欧美指南的创新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也被该《指南》列为一类推荐。

“这一更新主要基于ARNI药物突出的临床表现:根据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在心衰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其使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降低20%,意味着可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所产生的各项经济负担,展现出了更高的临床价值和成本效益。”刘宇扬介绍说。

作为全球唯一的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于2017年获中国优先审评上市,是心衰领域近20年来的突破性药物,一年后进入《指南》一类推荐,并已纳入山东、江苏、安徽、湖南、吉林和西藏六省医保。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与传统的心衰标准治疗药物相比,能够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逆转患者心功能分级和心肌重构。”刘宇扬表示,该药物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还促使心衰患者及时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为中国数百万的心衰患者树立了新的希望。

“但要满足更多心衰患者的治疗需求,仍迫切需要从国家医保准入层面给予慢性心衰治疗关注与支持。”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启动在即,刘宇扬期待更多慢性心衰创新药能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以造福更多患者。

呼吁建立长期管理模式

据了解,由于医疗水平的差异和专业人才的缺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力衰竭防控仍面临着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标准、随访不规范等管理难题。

刘宇扬从心衰管理团队建设角度分析认为:“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给予患者适合的诊治和长期管理需要由心脏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护士、药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并遵循心衰指南及相关疾病指南,按照一定的流程及规范相互协作来完成。这对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减少住院次数及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刘宇扬认为,心衰疾病管理需要社会、医院和个人多方参与、多方贡献,建立慢性心衰全程管理模式。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心衰管理建设:首先,对于已经确诊的心衰患者,需要谨遵医嘱,接受标准化治疗;其次,通过分级诊疗,建立心衰患者长期随访机制,联动社区,形成“家庭—社区—医院”三层联动的体系;最后,加强患者疾病教育,尤其关注患者长期疾病管理,授之以渔,让患者成为自己的健康顾问。

《中国科学报》 (2019-06-24 第6版 医药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