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一雪
“于我而言,您恰是我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导师。”
这是一位已成为厅级干部的学生,写给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曲建武的信中的一句话。不久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及思想政治教育分会联合举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时,曲建武向与会人员分享自己的经历。
曲建武早前曾是一名思政课教师。此后,他一路晋升为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但在2013年,他却毅然辞去领导职务,重回思政课的讲台。谈及原因,他说:“我认定思政课是点亮学生的前行灯。”
如果将思政课比喻为一盏明灯,那么此次参加研讨会的所有专家学者,其研讨的问题便只有一个——怎样才能让这盏灯燃得更亮,照得更远?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于当前的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对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理事长刘川生表示,如何以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办好思政课,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必须下功夫完成好的重要课题。
然而,要完成好这一课题,其实并不容易。
“我们都知道青年的思想风貌、精神状态就是未来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格形态,他们的品德养成思维属性同样也是未来民族的素养集成和价值体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冯培在发言时谈到,“这说明,如果教师缺乏使命担当,那么,未来从中国高校步入社会的学生们,或许只长了中国脸却没有中国心。而缺少中国味的社会,既是教师的失败也是教育的失败,教育失败是一种根本性的失败。”
对此,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卢黎歌表示,目前思政课在定位上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多学校将思政课看成是一般性课程,甚至将其作为一门“副课”。
“中小学要考虑学生高考压力,便弱化思政课,大学由于学校课时紧张,学习负担重,于是,把有限资源安排到思政课上究竟值不值得,也成为很多高校面临的压力。”卢黎歌说。
这种误区的后果,便是在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上打折扣,操作执行上走样。“比如,一些学校里面口头上重视思政课,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缩短课时,打折扣、压编制、压经费,把思政课的授课安排在晚上或傍晚等学习效率最差的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表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卢黎歌看来,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改变思政课的定位误区将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关键任务的课程,这非常明确地规定了思政课定位。”她说,“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思政课教师是关键
近年来,习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早在2014年5月4日,他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便对学生表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就成了思政教师使命责任的最形象表述。
“要完成这样的使命,思政课教师既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讲课时,教师也要将我国的方针政策、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和日常生活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并通过生动、活泼、幽默的语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给学生听。”发言中,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邴正说。
这显然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靳诺表示,要把教师的培养和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
“提升思政课的水平,教师是关键。”靳诺说,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扶持和培养力度。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从本科生阶段的“选苗”开始,而不能完全依赖“半路出家”。
“将来,我们可以在马克思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一体化本硕设计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此外,在评价指标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设计上,也可以试行重点倾斜。”靳诺说,近期以来,在各类国家级的人才计划中,思政课教师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样的导向非常重要。
先守正,后创新
除了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要求,思政课的内容如何引人入胜,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算起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顾问陈秉公已经在高校思政课的岗位上坚守了54年。作为一名“老教师”,他觉得专业课的根本性特点是知识教育和知识接受,当然也包含着价值接受,而思政课的根本性特点则是价值教育和价值教授。正是这一点不同,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难度。
“思政教育本质上是一个反思性咀嚼过程。具体而言,又包括五种价值咀嚼。”陈秉公说,这包括生存适应性咀嚼(课程对我的生存发展有什么用处)、真理性咀嚼和价值性咀嚼(有何人类的共同价值)、实时性咀嚼和审美性咀嚼(有无创造性)。
“只有通过这五种价值咀嚼,教师的授课内容才能入耳、入脑,否则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因此,要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教师也必须在经得起学生五种反思性咀嚼上不懈地努力。”他说。
作为重庆市教委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琪与她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因为她发现,学生们越来越喜欢用读图的方式代替文字,于是,她将思政课的内容用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目前,周琪团队已经基本完成“古代核心价值观”内容,收集了按照“诗书仁义礼智信”来反映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图像资源,正在完成“抗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图像”。
“我们要遵循规律地推进学校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在周琪看来,“守正”与“创新”是改革概念,只有先守正,才能后创新。换言之,思政课的创新是要建立在中国社会发展现状之上,建立在中国话语、中国风和中国故事的主题之上的创新。
对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郝清杰指出,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拒绝庸俗化、标签化、简单化,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等中央文件与实际教学的内容真正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为王是根本。而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教学和表达是第二位的。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比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容更重要,不能本末倒置。”郝清杰说。
《中国科学报》 (2019-04-03 第2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