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惠钰
中国已经积累了多年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经验,可以将这些成功模式推向全球,尤其是帮助那些仍在饱受健康疾病困扰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全球健康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最贫困国家人口的健康和福祉事关所有人,而且这项工作的成本效益很高。”这是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前不久发布的2019年度公开信《意料之外》中的一句话。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表示,中国凭借其日益强大的科研能力,有望成为全球健康创新的引领者,向全世界有需要的人群提供高质量且负担得起的健康产品。
日前,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联合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共同举办了第十七期全球健康与发展媒体研讨班暨比尔和梅琳达·盖茨2019年度公开信发布活动。本期媒体研讨班以“全球健康新药研发前沿”为主题,参会嘉宾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医药创新的整体实力与优势,尤其是在主要影响全球贫困人口的疟疾、结核病、腹泻等重大疾病挑战方面的角色和潜力。
中国新药创制优势显著
“新药研发成本高、时间长、失败率高。目前,一个新的药物或者疗法的上市应用需要平均花14年、20亿美元,而且失败率超过95%。”GHDDI主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表示,新药研发的固有挑战势必导致药物价格高,这对国家和个人都将造成沉重负担,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压力尤甚。
但是,中国有能力应对全球健康挑战,丁胜表示,中国新药研发政策环境利好、技术水平突出、创新优势显著,有能力通过新药创新参与解决全球健康问题。另外,中国已经积累了多年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经验,可以将这些成功模式推向全球,尤其是帮助那些仍在饱受健康疾病困扰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中国在新药创制方面具有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优势,丁胜表示,我国医药研发的基础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从研发企业数量上,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新药研发国;目前中国在全球领先并已进入或完成三期临床的新药研发企业已超过10家,已经进入临床一期和二期阶段的企业超过50家。
此外,中国医药研发配套体系也在日益完善,模块化产业生态逐步健全,正日渐成为全球生物制剂最大的合约生产制备中心。另外,国家利好政策的扶持以及科研经费的持续性高投入、金融与民间社会资本的迅速涌入,都成为中国医药研发产业的核心驱动因素。
开创药物研发新模式
“GHDDI通过可持续的转化创新模式,针对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发高效、可负担成本的原研药物。”丁胜介绍,GHDDI作为新药创制引擎,将充分利用中国的研发实力和创新环境,开发可持续的转化创新模式,搭建多元化、丰富的候选药物管线。
丁胜说,GHDDI也希望能成为一台创新播种机,通过新药研发持续开拓全新疾病认知、创造突破性技术、培养顶尖人才。再将这些创新的原动力不断输出,助力催生更多同类的新型机构和企业去源源不断地开发不同新药项目,推进生物医药创新的全面发展。
“我们能够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承接世界最顶级的资源,并贡献我们自身的前沿能力,成为中国研发链接全球顶尖资源的重要枢纽和旗帜,对全球健康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丁胜表示,GHDDI希望建设成为中国引领性的新药创制平台,服务并造福世界。
李一诺也表示,盖茨基金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创新和伙伴关系,帮助中国在更广泛领域推广经验,讲好故事,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对盖茨基金会长期以来在全球健康领域作出的引领性贡献表示赞赏。他呼吁中国医药创新界逐渐改变慈善思维理念和投资捐赠文化,“在中国的医药创新生态里,项目往往早期风险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缺乏慈善捐赠的基础,我们应更关注提高社会影响力”。
据了解,GHDDI按照构建世界级新药研发能力的发展目标,现已搭建约6000平方米、国际一流标准的新药研发实验室以及多个关键药物研发平台,如:药物化学平台、结构生物学平台、人工智能药物设计平台以及高通量筛选平台,并通过自主开发或联合全球顶尖机构和企业,针对结核病、疟疾等全球健康重点疾病领域开展了十余个研发项目,在多个方向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丰富了药物研发管线。
《中国科学报》 (2019-04-01 第5版 医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