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彬
几年前,当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一学生李宇鸿做出转专业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决定时,或许他自己都想不到,这个决定会给他日后的人生带来什么。
如今,李宇鸿已经临近本科毕业,几年间,他从零专业基础的“小白”,成长为一家新兴科技企业的CEO。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创业青年”之外,他在别人眼中的身份还有很多,但每个身份都被他演绎出了别样的精彩。
身份一:新手
李宇鸿的公司是做无线充电相关技术研发的,作为这家企业的“高管”,李宇鸿最初接触无线充电技术的经历,却颇有些“不幸中万幸”的感觉。
原来,研究无线充电技术,首先需要融入一个团队,但2017年,当李宇鸿转到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时,学院的实验室招新已经结束。虽然错过了机会,但李宇鸿发现,自己的新班导师是从事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的,对于这项技术他虽不了解,但很感兴趣,一番接触下来,他自己还做出了一个“小发明”。
“那个东西老师觉得还不错,”李宇鸿说,凭着这样一个小发明,他被老师破格招入了实验室,并成为实验室里唯一的本科生。
不久后,李宇鸿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
“那是大二下学期,我们学校与其他单位联合举办了一次国际核心会议,导师说,你也写一篇论文试试吧。”于是,李宇鸿硬着头皮写了一篇。最终,这篇“处女作”成功被会议采纳,他也成了那次会议上,唯一发表工业机器人无线充电相关演讲的本科生。此时,李宇鸿接触无线充电的时间还不到半年。
如此看来,李宇鸿似乎运气好到爆棚,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好运气”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我不是特别聪明的人,但我是自我规划能力很强的人,我知道该干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不愿让别人对我感到失望。导师给了我信任,我就要想方设法不让他的希望落空。”李宇鸿说,自己是科研新手,还做不成实践性论文,那就尽量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假设;自己的见识不多,那就多看论文。那段时间,他每天的论文阅读量都在百篇以上。“从睁开眼睛到闭上眼睛,好像都在看论文。”
就这样,“新手”李宇鸿走上了属于自己的科研之路,未来,一片更大的天地正等着他去挑战。
身份二:冠军
就在李宇鸿刚刚接触与无线充电技术的时候,2018年初,备受瞩目的第四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一天,导师对李宇鸿说:你再试一下?
经过了近半年的打磨和优化,李宇鸿以团队第二负责人的身份,获得校内比赛的创意组第一名、天津市创意组第三名的成绩,并代表天津工业大学杀入国赛,最终摘得天津工业大学在该赛事的最高奖项——国家铜奖。
“我是比较适合参与竞争性比赛的。比赛中,我特别注重站在评委角度看问题,思考他们希望能看到什么,这使我们的作品更有针对性。”李宇鸿说。
自此之后,李宇鸿走上一个又一个创新创业大赛的竞技场。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创客马拉松大赛、第三届中国纺织类高校创意创新创业大赛、2019年国际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
“所有能参加的双创赛事,我都参加了,而且几乎都拿了冠军。”李宇鸿说。在这种情况下,创业似乎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2019年,李宇鸿创立了国内首家专注于打造无线充电生态链的科技企业——天津速动未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兼CEO。
“参加比赛和实际创业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比赛的成败影响的只是拿不拿奖,而企业的成败则涉及到生存问题。”作为“过来人”,李宇鸿说,在参加比赛时,他发现来自企业的参赛团队与学生团队有着很大的差别。“前者的技术也许并不出彩,但就是赚钱;后者的技术很牛,但却不知道该如何盈利。”
技术再好,也要首先保证生存,这是初涉商海的李宇鸿学到的第一课。
身份三:支教者
如今,李宇鸿的公司已经运行了将近一年时间。算起来,他的商业成绩还算不错。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产品,并初步实现盈利。他本人也作为唯一的本科生,被评选为天津市青年创业能手优秀个人,并成为天津五四奖章优秀创新创业代表候选人。
除了这些身份外,李宇鸿还有另外一个值得骄傲的头衔——支教者。
李宇鸿与支教的结缘依然开始于大二学期。有段时间,他接连遭遇亲人离世和情感波折的打击,“感觉三观都毁了”。为了重新找回自我,那年暑假,他报名来到甘肃省会宁市定西上阳坡村,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那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贫困村,以至于我在那里竟然找不到一张能够睡觉的床,只能睡在一张破沙发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宇鸿说,更重要的是,那里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小学,学生们平时上课都要去很远的地方,自己也只能在一所荒废的房子里教学。
在这个没有小学的村子里,李宇鸿完成了两个月的支教,并被评为优秀支教大学生。回校后,他也一直牵挂着那个村子。当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一个想法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给边远地方建个小学。
如今,经过多方筹措,他的这个愿望已经成真。不过谈及此事,李宇鸿的语气中多少有些无奈。
“我建的小学不是传统意义的小学,由于不在教育部规划之列,这所小学并没有固定的老师,我只能和其他志愿者协会合作,有一批批志愿者过去,学校才能够运行,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教学点’。”
每每想起此事,李宇鸿总会有一些无力感。“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他从来不觉得这种有限的行为没有价值。受访中,李宇鸿说自己以前是做了事情就必须要有成果的人,但现在,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行为能对别人产生什么作用。“有一丁点儿作用就行,哪怕不成比例,甚至特别不成比例。”
比如自己建的这所“小学”。
“我知道它的作用有限,但我依然觉得很值得,毕竟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而是要活出自己以外的价值,不是吗?”李宇鸿这样说。
《中国科学报》 (2019-12-25 第8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