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25
选择字号:
梁哲:为航空运营开出“中国药方”

 

梁哲

■本报记者 陈彬

对于坐飞机出行的旅客来说,航班延误是一个谁都不愿意遇到的“头疼事”,但当你不幸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有些人会比你还要“头疼”?

他们便是航空公司的运营者们。

关于航班延误导致航空公司的损失,曾经有航空公司算过一笔账,结果显示,如果将各种费用计算在内,一架飞机每延误一分钟,成本就要增加1000多元,如果遇到大面积延误,航空公司的损失可想而知。

当这种情况真的出现时,尽快恢复航班正常运行,也就成为能够治愈航空公司“头疼病”的最佳药方。航班恢复涉及要素非常多,包括旅客、飞机、机组人员等方方面面,做到同时协调是非常困难的,但滞留的旅客与当事的航空公司往往又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行程。国内目前能够开出 “药方”的大夫并不多,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梁哲便是其中的一位“名医”。

一款“定制版”的软件

如果说得“学术”一些,梁哲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规模组合优化于物流及交通方面,特别是航空运营管理方面的应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梁哲换了一种更通俗的说法。

“我们研究的就是怎样能在不影响下一班航班的前提下,让飞机尽量多飞,尽量飞得准时。”他说。

这句话说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据梁哲介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航空管理软件都来自国外。“欧美企业卖给我们的价格非常贵。”他说,前几年,国内某航空公司向某国外航空软件提供商购买一套运行控制系统,价格达到了两亿元人民币。即便价格如此高昂,对方还因为双方的权责划分问题,觉得“干不下来”。

“基本上,我国航空公司购买国外产品,最少也是以千万为单位的。”梁哲说。

除价格昂贵外,国外航空运营管理软件还会出现“水土不服”问题。“我们的航空运营与国外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规章制度或空域管制情况等。这就像我们买一个办公软件,却不能实行定制化。这使得国内航空公司很‘痛苦’,想用却不顺手,不用又没有别的产品。”他说。

为国内航空公司研发一套“定制版”的航空管理软件,这是梁哲多年来一直努力的目标。经过多年探索,他的努力也取得了应有的回报,凭借可以显著降低航空延误、提升航空安全的特点,其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厦航、东航及国航等航空企业的认可并落地实施,一举打破欧美垄断,解决了我国航空运营管理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一场“凭本事”的比赛

梁哲与航空管理问题的结缘始于2001年,是时,他刚刚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导师给了他两个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供应链和航空管理。几经权衡,他选择了后者。

“当时,新加坡正在大力发展本国航空业。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的理由也很简单。我觉得在未来,我们的国家肯定也会发展自己的航空业,我的研究是国家需要的。”

就这样,梁哲一头扎进了航空管理的研究领域中,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回国从事相关工作,矢志不渝。然而遗憾的是,他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业界的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7年。此时,他已经在航空运营管理领域深耕多年,一场比赛彻底改变了梁哲的处境。

2017年,为了寻求航空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厦航联合阿里云,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了一场智慧航空AI大赛。当时还籍籍无名的梁哲带领团队参赛,并从全球164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赢得最后的冠军。

“那场比赛的题目并不复杂—— 一场台风过境,几百班航班受到影响,怎样进行合理规划,才能最快恢复航班的正常秩序。我们只需要给出最终结果就行。”梁哲说,这是一道只靠结果说话的“实打实”的题目,正是凭借自己的“真本领”,梁哲得到航空公司的认可。

赛后,为了使自己的方案落地,梁哲团队与厦航开展了持续合作。不久后,他关于解决大面积航班延误的相关算法在厦航正式启用。2018年10月,由梁哲领衔的“同济大学—厦门航空算法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并成为了我国首个聚焦民航领域的算法实验室。至此,梁哲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成功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一项“接地气”的研究

如今,已经闯出名堂的梁哲团队,和国内大部分航空公司都开展了相关合作。回想起几年前,他也曾经历过一段“报国无门”的窘境。

原来,在2017年之前,梁哲也曾试图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但他伸出的橄榄枝并没有人愿意接,“人家不信你”。梁哲说自己很理解这些企业。“有些公司也曾找过大学老师做相关营运管理项目,然而很多校园研究有很好的理论,但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就会抓瞎,企业有自己的营运压力,不相信很正常。”

能让企业放下戒备之心的,依然只有自己的算法结果。

就在今年,两个台风先后袭击了上海、厦门、泉州等地,厦航凭借梁哲团队研发的系统,仅用15分钟便规划出了台风后600余班航班在四天中的所有起降次序,这一工作如果采用人工计算,至少需要6~8个小时。

“由于耗时较长,人工计算只能算出一版,但通过系统计算,则不但可以调整不同参数反复计算,还可以得出计算结果与最优解之间的差距,大大方便了最终决策。”梁哲说,这样的结果让他“很有成就感”。

“我工作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这些研究是接地气的,针对的是航空公司和机场提出的实际问题,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航空公司。”梁哲说。

作为高校教师,梁哲也将这种“接地气”的研究带到了课堂上。授课时,他的很多案例就来自于自己与航空公司的项目合作。这一做法的直接结果便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所学真的可以帮到企业,这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这两年,梁哲指导的学生频频参加各类与企业应用直接相关的科技竞赛,并屡获殊荣,毕业生更是早早被各大航空公司招入麾下,这让他多了一份成就感。“作为教师,我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对我而言,这是更高一层的肯定。”梁哲说。

《中国科学报》 (2019-12-25 第5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