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13
选择字号:
口腔病理切片的五彩世界

 

近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了“交融与互鉴:当科学传播遇见艺术创作”沙龙活动。该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报社等机构主办,艺术机构ART POWER 100承办。

如今,科技和艺术的融合正在进入新的阶段,融合成果不断涌现。

然而,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现实中,人们更多地看到了艺术家对科技手段的运用。以电子数码、信息科技和生物化学等为主导的新媒介艺术展层出不穷,探索了当代艺术新的边界和可能性。

但反过来,艺术会给科学家带来什么,艺术又能在科学传播中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

在此次沙龙活动上,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李铁军用自己的作品和经历,为现场观众展现了科学家利用艺术手段进行科学传播的范例。

在活动现场,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COS—J青年艺术平台主理人鞠腾也介绍了为李铁军“口腔新视界”科学艺术展策展的故事,并阐述了自己对科学家与艺术家合作问题的思考。中国科学报社编委李占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副所长高登科等嘉宾围绕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讨论,活动由ART POWER 100出版人马继东主持。

李铁军作主题演讲《细胞会说话》

现场嘉宾正在讨论

■本报记者 张文静

11月28日,在中国科技会堂,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李铁军站在了“交融与互鉴:当科学传播遇见艺术创作”沙龙活动的演讲台上。

一位口腔病理学教授,如何会与艺术产生关联?

李铁军198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1995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牙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口腔肿瘤病理研究,特别是颌骨牙源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2006年,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很多人不知道,这位科研成绩丰硕的科学家,还有着另外一面。

由于自小学习绘画的原因,李铁军对艺术,特别是摄影一直非常关注和喜爱。他说,自己从上大学开始,就有两个朋友圈,一个科研圈,另一个就是艺术圈。

多年积累的艺术素养给了李铁军敏锐的艺术嗅觉和独到的审美眼光,他在终日打交道的显微镜里发现了一个别样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口腔病理切片上呈现出的艺术影像。艺术家好友们的影响和鼓励,坚定了他把这些显微摄影作品做出来的信心。“别再出去寻找风景了,最好的风景就在你的手边。”他们说。

七八年前,李铁军开始将那些富有艺术气息的口腔病理切片,制作成显微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引起了科学圈的注意,也引起了艺术圈的兴趣。学术期刊Bone Research和摄影杂志《摄影世界》同时找他要照片作封面。

2016年8月,李铁军的显微摄影作品在美国太平洋大学牙学院进行展览,引发了不小的轰动。2019年10月—11月,他的作品又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展出,短短三周吸引了3万多人次参观。

在当天的沙龙活动上,李铁军介绍了自己的显微摄影作品及其背后故事,也分享了自己从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中获得的感受。

《中国科学报》 (2019-12-13 第8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