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飞
■徐飞
大学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发现发明”作用,与企业在成果转化中实现产业“发展”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基础。
近几年,创新创业的火热,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不少高校相继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推进“双创”教育;另一方面,相关赛事也逐一上演,吸引众多大学生甚至高中生参加。
比如,今年10月闭幕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就吸引了124个国家和地区的457万名大学生/高中生和109万个参赛项目参与其中。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也显示,在我国“双创”政策的引导下,随着社会各方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意向高涨,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如此高的创业意愿,折射出当下我国创新创业生机勃勃的盎然景象。
如果将我国“双创”现状视为一项成果的话,那么,其背后的助推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有机衔接的产教协同,特别是创新与创业的交融辉映。而今后,要想进一步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还要在现有的扎实基础上,全面深化产教融合。
创新极其重要且紧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
要知道,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是中国政府战略和国家意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如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上,也令人欣慰地呈现出跟跑和并跑并存、一些领域领跑的崭新格局。
不过,与世界强国相比,中国在创新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以美国为例。从表面上看,似乎美国有的中国现在都有,如美国有雅虎(Yahoo),中国有新浪、搜狐;美国有亚马逊(Amazon),中国有卓越、当当、京东;美国有易贝(eBay),中国有淘宝、阿里;美国有谷歌(Google),中国有百度;美国有遥眺播(YouTube),中国有优酷、土豆;美国有脸谱(Facebook),中国有腾讯、人人、开心、字节跳动、美团点评、拼多多、快手、趣头条;美国有苹果(Apple),中国有小米;美国有优步(Uber),中国有滴滴出行;美国有特斯拉(Tesla),中国有比亚迪,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是,一看先后,高下立现。众所周知,是雅虎在先,搜狐、新浪在后;是谷歌在先,百度在后……人家是leader,我们是follower;人家是引领、创新,我们是追随、模仿。进言之,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诸多方面,中国与美国也处于很不同的应用层级:中国更多的是在生活消费级,而美国则是工业级、国防级和宇航级。
2018年的“中兴事件”带给中国人的心理震撼相当深远,作为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缺乏、原始创新不足是中国当下最大的隐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只占GDP的5%左右(美国为1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诸如航空发动机、高端芯片、基础算法、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技不如人,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全力提升原始创新创造力。
当前,我们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上,笔者认为,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健全基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支撑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扎根中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转变。
认识创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可以说,创业就是创新的一个落脚点。但时至今日,很多人对创业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诸如“创业就是创办企业”的认知上。诚然,创业可以是创办一家企业,或谋求一份职业,但创业更是开创事业,追求志业。创业不应仅为“稻粱谋”,如开一家网店或咖啡屋,解决生计,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殷实即安,更应注重“业”的质地和品质。
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训练有素的知识青年,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技术、高智能、高知识密集领域大展宏图,奋发有为,以创新创造引领创业,并充分发挥创投和创意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创新绝不是聪明人的灵光乍现,聪明人也需要下笨功夫。创新需要工匠般的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创新需要摒弃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创新需要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所有这些都是创业精神的精华和要义。
深化产教融合
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者的关系中,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是大学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任务,大学更善于也更应该提出新科学理论、探索新技术方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紧扣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发挥主力作用;产业发展是企业在创新中的重要任务,企业更善于通过工程化、产业化和商业化,完善新技术的应用,开发推广新产品。大学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发现发明”作用,与企业在成果转化中实现产业“发展”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基础。
笔者以为,产教融合的核心是融合,通过融合解决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更好地将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新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产教融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瞄准企业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与现实需求,着眼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深化产业界、工业界与教育界、科技界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密切合作,并使合作从单纯开发产品、提供技术发展到贯穿工艺流程、质量控制、专利保护乃至产品流通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
产教融合不仅具备直接支持企业创新的功能,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哺科学研究,还可以通过产教协同育人,把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培养造就面向行业未来发展的学术精英、行业领袖和其他社会英才。
(作者系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
《中国科学报》 (2019-11-20 第4版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