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追寻一个个足迹树起一座座丰碑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009—2019大事记(下篇) |

自2009年起,“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为采集工程)开始踏上征程。10年来,采集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前行,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里寻找、记录那一张张值得被铭记的面孔,为国家、社会、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4年
2013年12月—2014年1月,中国科协分别向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报送《关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获得多位领导同志批示。
1月24日,中国科协调宣部委托科技会堂建设的采集工程信息化建设自建机房通过验收,正式启用,通过机房监控系统可对机房的IT基础环境和软硬件进行7×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为采集工程信息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基础。
4月10日,为贯彻落实刘延东同志的指示精神,“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拉开全国巡展序幕,启动仪式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鞠躬院士参加活动,并为高校学生作了题为《人生·科研》的专题报告。
巡展工作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8家部委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技史学会、北京市科协等单位承办。至2015年底,巡展已赴全国32地47站,覆盖包括北京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场参观人数达128万余人。
5月,出版《感悟科学人生——采集工程心得》。收入采集工作心得共78篇,其中12篇由科学家撰写,9篇由参与项目管理人员撰写,57篇由采集小组提供。
6月24日—26日,在京举办采集工程2014年采集人员培训班,65个采集小组160余位学员接受培训。实际启动50个采集小组,分别由北京科技咨询中心、上海市科协、江苏省科协、辽宁省科协、黑龙江省科协、湖北省科协、山东省科协、四川省科协、中国科技史学会等担任管理方。
为进一步提升采集工作的质量,自本年度启动的采集小组开始,采集工作周期由原先的1年调整为2年。
6月14日—15日、7月8日—9日、7月19日—20日,分三批对2013年度57个采集小组进行中期评估。
6月,为充分发挥采集资料的作用,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开发建设工作,由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具体实施。
10月29日,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京召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研讨会,中国法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单位的有关法学专家参加,针对采集工程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12月7日,中国科协主要领导同志调研采集工程馆藏基地。
12月—2015年1月,分三批对2013年度启动的采集小组进行结题验收。
12月,完成采集工程信息化一期建设,存储容量达300T左右,为确保博物馆网络版和老科学家资料管理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了基础应用支撑,为下一步搭建数据备份环境奠定了基础。

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巡展启动活动
2015年
1月,中国科协向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汇报《关于呈报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2014年全国巡展总结的报告》,获得国务院分管领导重要批示。
3月,向有关中央领导同志报送《呈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报告》,并分别送阅50册已出版采集工程丛书。
4月17日—18日,组织2013年度采集小组延期结题和重新验收会议。
5月,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原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创新院)内部筹建采集工作管理团队。自此,原由中国科技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藜团队所承担的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职能转移至该院。
5月12日,召开采集工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汇报,审议年度拟采集老科学家名单。
5月29日—6月1日,举办2015年度采集人员培训班,55个采集小组170多位学员参加培训。实际启动49个采集小组,分别由北京科技咨询中心、上海市科协、天津市科协、江苏省科协、黑龙江省科协、湖北省科协、湖南省科协、山东省科协、四川省科协、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科技史学会等担任管理方。
6月,依托采集工程,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完成中国现代科学家宣传推荐名单遴选工作,向国务院报告《关于遴选中国现代科学家宣传推荐名单的情况报告》,获得国务院分管领导批示。
6—7月,分两批举办2014年度采集小组中期评估。48个小组参加中评。
6—11月,在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下,研究启动制作科学家纪录片,委托山西省科教影视中心完成纪录片《何泽慧》。
8—9月,在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下,由采集工程学术团队于《科技日报》开辟“抗日战场上的中国科学家”专栏,连载16期,被凤凰网等多家网站转载。
10月,采集工程领导小组担任《共和国的脊梁》人民大会堂专题汇演学术指导,并委托采集工程学术团队提供全部图像资料。
10月底,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ICP备案通过工业信息化部审批。
11月12日—12月15日,开展2015年度巡查工作。本次巡查先后赴南京、成都、武汉、沈阳、北京、天津六地,分7个批次对江苏省科协、上海市科协、四川省科协、湖北省科协、湖南省科协、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辽宁省科协、黑龙江省科协、中国科技史学会、北京市科协、天津市科协和山东省科协等12个管理方的61个采集小组进行了巡查。共对61个小组进行了检查,其中2015年启动小组45个,2014年转2015年小组3个,参加重新中评、重新结题的小组12个,终止的小组1个。
截至11月底,馆藏基地已接收298个小组提交的实物原件资料75345件,数字化资料204890件,视频资料272040分钟,音频资料313680分钟,集中扫描了10位科学家的手稿、书信等珍贵资料共61582页。已出版发行采集工程传记57种,在编23种。
12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正式上线(http://www.mmcs.org.cn/),致力于建成中国最大的科技人物专题网站,实现“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的主旨。
2016年
1月,启动“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3D虚拟数字展项目。
春,接受第二次绩效评估。
3月27日至28日、4月17日至18日,采集工程2016年度采集人员培训班分两批在北京和青岛举办。67个采集小组的280多位学员及10个采集工程管理方的负责同志参加了本次培训。
4月1日上午,采集工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专家委员会充分肯定了2015年的采集工作,讨论了2016年拟采集对象名单,确定了2016年的采集对象以1934年以前出生的院士为主体,根据条件适当遴选反映重大工程项目历史的科学家群体及少数高龄的非院士老科学家。
6月,以中国科协创新院为主体,筹备“中国科学家”微信公众号。2017年将公众号运营主体更改为中国科协。
9—10月,在创新院岗位聘任中,明确采集管理、资料存储与整理、宣传展示及研究等相应岗位,启动队伍建设;招聘采集工程第一批博士后,筹建院内采集研究团队,启动基于采集工程馆藏资料的学术研究。
9月26日—28日(北京)和10月17日—19日(南京),举行2015年度小组中评,共48个小组参加中评。共6个小组获评优秀,3个小组未通过中评。
10月20日,在南京进行2016年度小组巡查(第一批),共9个小组参加。
11月,启动采集工程数据库改造工作,由创新院数据中心承担。
11月7日,举行了自2010年采集工程启动以来规模最大的科学家资料捐赠仪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周毓麟院士、经福谦院士、傅依备院士、徐志磊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更另院士和陶鼎来先生,地质矿产部刘广志院士,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李廷栋院士,苏州大学应用光学家潘君骅院士等9位科学家、家属以及所在工作单位共捐赠资料达8000余件。
11月6日—8日(北京)和11月20日—22日(成都),分两批举行2014年度采集小组结题验收工作会议,40个小组参加结题验收。共11个小组被评为优秀小组,6个小组重新结题验收。
11月23日,在成都进行2016年度采集小组巡查(第二批),共9个小组参加。要求其中3个小组重新提交材料。
11月18日,本年度资料移交工作结束。本次移交馆藏基地共接收35个小组资料,新增实物原件资料14106件,数字化资料23312件,视频42879分钟,音频48825分钟。
12月13日—14日,在北京进行2016年度采集小组巡查(第三批),共37个小组参加。
2016—2018年,在圆满完成“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全国巡展的基础上,北京市科协以北京地区科研人员、大学生群体作为巡展服务对象,相继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通州区科技周、中国科技会堂、装甲兵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关村科技园朝阳党群活动中心、北京印刷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地组织巡展。并受赴新疆克拉玛依、沈阳大学、西藏拉萨、吉林大学、湖南省科技馆的邀请展出。共组织展出22站,现场参观人数逾43万人,巡展活动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受众反响热烈。
本年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机房硬件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运行正常,业务咨询工作保障有力,工作机制有序建立。
截至2016年底,馆藏基地已接收实物原件资料89681件,数字化资料228854件,视频资料314962分钟,音频资料362534分钟。
2017年
1月,《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全四册)正式出版,讲述120位科学家科研生涯与人生经历中最具光彩的点滴故事;正式出版“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画册。
3月8日,新华网微信端与采集工程合作,制作发布音频《女性与科学——何泽慧的故事》。其内容被共产党员、今日科协、新华之声等35个微信公众号转载,获得广泛关注,当日PC端及移动端浏览总量高达40多万。
3月31日,“钱塘江科技群体学术资料采集工程”研讨会及资料捐赠仪式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浙江省科协、省水利学会等全国多家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4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全面改版,正式上线。
4月,举办2017年度采集工程培训班。来自30个采集小组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共180余人参加了培训。有中科院院士10位、工程院院士18位、非院士2位于本年度接受采集,分布在北京、陕西、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广东、四川、云南、浙江、广西等省市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5月26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采集工程科学家传记丛书出版百部读书分享会。王越院士、王春法、中宣部有关领导等参加分享会。
5月26日,我国首个现代科学家群体虚拟展览“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新版网站正式上线,运用3D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全景还原展览全貌,反响良好。
5月下旬至6月中旬,分两个批次于北京、山东威海举行中期评估及重新结题验收,55个小组参加中评。
6月12日—15日,在威海召开《采集工程基础文件》修订研讨会,根据8年来采集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再次修订和完善工作流程与业务规范,使该套文件在国内相关工作中具有了引领标准的作用。
7—9月,起草关于采集工程8年工作情况的报告,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批示:“望再接再厉,加强资料挖掘和宣传报道,发扬光大中国科学家精神。”
8—10月,由中国科协创新院采集团队策划制作完成采集工程宣传片及《科学家捐赠资料选粹》。
8月24日,王春法带领采集工程项目办、学术团队和馆藏基地人员至中国现代文学馆进行实地调研。
11月20日—22日、12月4日—5日,采集工程分两批次在北京召开2015年度39个采集小组的结题验收会议。
11月23日、12月6日,分两批对33个2017年度启动的采集小组进行阶段检查。
11月,完成采集工程机房1PB存储空间的扩容,初步建成科学家原始资料检索系统。
12月7日,2017年度捐赠仪式成功举行,14位老科学家及家属和所在工作单位共捐赠资料8237件。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出席捐赠仪式并颁发捐赠证书。陈厚群院士、肖序常院士亲临捐赠仪式,宋家树院士、戴松恩院士、赵尔宓院士、杨衍忠先生等老科学家的亲属及相关采集小组负责同志出席捐赠仪式。
12月7日—15日,基于采集工程2017年度科学家捐赠资料的“坚守初心·为梦前行——老科学家捐赠资料选展”在中国科技会堂展出,陈厚群、肖序常院士出席。
此次展览由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创新院采集工程项目办承办,为采集工程实施以来第二次中国科学家主题展览。
12月底,组织创建网上“讲科学家故事,树新时代榜样”宣传平台,展示科学家的科学与人文情怀,弘扬科学精神。
2018年
2月2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带领采集工程研究团队,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对体细胞克隆猴研究团队进行口述访谈。访谈由张藜主持,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党委书记王燕和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团队主任孙强研究员、刘真博士等一线科研人员接受访谈,详细回顾了科研团队结构、人才培养、科研过程和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神经所及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在建设机构文化和坚守科学精神、科研规范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4月23日—25日,2018年采集人员接受培训。本年度计划开展25位科学家和3个科学家群体的采集工作,其中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非院士。
5月28日—30日、6月11日—13日,分两批对2017年度30个小组进行中期评估。
6月20日,刘东生院士资料捐赠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院士纪念展室举行。创新院党委书记周文标、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以及采集工程学术指导团队有关成员参加捐赠仪式。
6月,科学家资料可视化平台正式上线,多维度直观展示科学家资料信息。
10—11月,完成馆藏基地50平方米物理空间、480T数字存储空间扩容工作。
11月11日—13日、25日—27日,对41个2016年采集小组和6个往年采集小组进行结题验收,同时对2018年度采集小组的初期阶段工作进行检查。
11月26日,2018年度捐赠仪式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9位老科学家及家属共捐赠资料4500余件,其中陈毓川院士捐赠包括185本工作笔记在内的珍贵手稿210份,它们是反映捐赠科学家成长经历、创新思想、科研实践的珍贵历史资料。徐延豪出席并颁发捐赠证书,张楚汉院士、曹春晓院士、陈毓川院士携夫人亲临捐赠仪式现场,李佩成院士、刘宝琛院士、山仑院士、胡皆汉先生的亲属及相关采集小组负责人出席捐赠仪式。
11月,启动科技人物数据采集标准体系建设及研究项目,以完整的采集流程及规范要求为基础,采集资料十年的积累为数据支撑,开展针对科技人物普适性数据标准体系研究。
12月19日,“恰同学少年——科学家成长足迹展”开幕仪式在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此为依托采集工程资料举办的第三次线下展览。展出何泽慧、刘东生、张树政、彭士禄、蒋锡夔、顾诵芬和王越等7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学生时期的照片、成绩单、书画作品、书信、笔记本、奖章等珍贵实物资料60余件。
12月19日,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宣布即日起“中国科学家”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该公众号以采集工程启动近十年来500多位科学家的珍贵历史资料为基础,结合当下流行的传播元素,以短视频与图文介绍为主,每周推出一期,多角度呈现中国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学术成就和精神世界,为采集工程资料搭建传播平台,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有益探索。
12月底,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英文版)(http://en.mmcs.org.cn/)建设完成,正式上线。成为科技人物研究跨国合作交流的重要展示产品之一。
本年度,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参与中国科协会使馆筹建工作。

2018年采集工程资料捐赠仪式。张楚汉院士、曹春晓院士、陈毓川院士亲临捐赠仪式现场,李佩成院士、刘宝琛院士、山仑院士、胡皆汉先生的亲属及相关采集小组负责人出席了捐赠仪式。
2019年
3月19日,采集工程项目办召开采集资料可开放性评估专家咨询会,对已采集资料开展研究与评估,征求法律专家对传播采集工程采集资料进行相关的法律指导。为建立新的资料开放使用管理制度与审批制度,更有效地传播采集工程成果,提供有效参考。
3月,为中国科技馆举办的“光影科学梦——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学家电影全国科普场馆巡映”启动仪式暨《我是医生》高端看片会活动,提供吴孟超院士采集工程的部分图片资料。向苏州市名人馆、苏州美术馆主办的《清芬可抱:两院院士顾诵芬》提供相关资料。
4月,参与筹备上海科技馆院士墙的项目,向上海科技馆提供采集工程相关照片432张和影像资料5段。上海科技馆的全新院士长廊于9月向市民正式开放,成为是全球最大的互动展示墙。
5月8日,采集工程专家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并完成换届工作。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第二届专家委员会由韩启德院士担任主任,陈佳洱、王礼恒、傅志寰、赵沁平、齐让、刘旭、方新、李静海、徐延豪担任委员。
5月21日—23日,采集工程完成对新采集小组的培训工作,本年度共启动采集小组31个。近150名采集小组成员,江苏省科协、甘肃省科协等8个管理方,中华医学会等3个学会的有关负责同志近200人参加培训。从2019年起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为采集小组配备专业摄影摄像团队,进行口述访谈的采集工作,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将重点推进采集工作的史实记录和宣传一体化。
5月,科技人物数据国家标准立项取得初步成效,形成科技人物数据相关标准草案10册,覆盖科学家资料采集、保存、元数据规范等方面;“科技人物资料采集与保存技术要求”拟向国标委正式立项申报。
7月,启动采集工程同城异地灾备中心建设。
9月14日—27日,以采集工程为基础的“我和我的祖国”科学家精神资料选展,于中国科技馆开展,参与全国科普日北京主会场活动。本次展览的大部分图片、音视频资料以及实物展品均出自采集工程的入藏,包括珍贵实物110余件、图片100余张。本次展览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承办。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参观了本次展览。
10月,《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出版发行。丛书以“向孩子们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传递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为初衷,分别选取了钱学森、竺可桢、何泽慧、梁思礼、刘东生、袁隆平、吴征镒、屠呦呦八位科学家的故事,致力于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绘图,打造一套国内首套成体系、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儿童趣味性的中国科学家绘本丛书,实现了采集工程成果形式的多元化、广覆盖。该丛书入选2019年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2019年北京市委宣传重点项目及2019年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本版组稿负责人:张佳静

小学生参观“恰同学少年——科学家成长足迹展”
《中国科学报》 (2019-11-08 第8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