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谋
在过去的十年间,人口问题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最近因为中东移民问题,更使之成为焦点。在中国,人口问题有自己的关注点:独生子女政策放开,男女比例失调,以及人口老年化,等等。《空荡荡的地球:全球人口下降的冲击》一书的两位作家抓住了热点,一反“人口爆炸论”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人口萧条论”的惊人之论,不失为一家之言。
简而言之,“人口萧条论”认为,未来30年里,全球人口总量会开始下降,而且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就会持续下去,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衰败。人口总量为什么会下降呢?因为人类主动的选择,即城市化、家庭和宗教等因素导致人们不愿多生甚至不生。
最近在中国,担忧生育率下降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为国生仔”的声音也隐约欲现。在这种情形下,这本书旋即就被译为中文版,受到广泛的关注。两位作者给世人提了个醒:近200年来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趋势并非永恒不变的。仅这一点就很有价值。不过,两位作者并非人口学的专业人士,所言过于耸人听闻,又使之潦草。择其大端追问一二。
其一,世界人口数量很快就会由爆炸转为萧条?作者给出了不多的几个国家的出生率数据,就匆忙得出结论。首先,同一国家的数据往往有不同观点,往往差别还不小,在中国就有这种情况。其次,数据要全,而且要动态分析,比如说20世纪的人口大国就一定继续是21世纪的人口大国?如果不是,统计几个目前人口大国的情况而理所当然地忽视阿拉伯世界、非洲国家的数据就很成问题。联合国的预测和作者的预测差别很大,原因就在于统计学同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二,世界人口数量下降了就不可逆转吗?这个结论作者的逻辑完全站不住脚。他们的意思是,因为这次下降是人类主动选择的,所以就不可逆转。人们主动选择不生,他们的选择之后就不能改变吗?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人们不愿意生孩子,那还有那么多不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呢?人口文化观念是极其复杂的问题,并不简单地由几个因素如经济原因决定,苏联的“英雄母亲”和中国“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生育浪潮是我们熟悉的佐证。
其三,世界人口下降了不好吗?人口是越多越好吗?作者细数了一些人口减少的坏处。比如,人口下降导致劳动力短缺,影响经济发展。机器人会不会补充劳动力短缺呢?经济发展就是一切吗?虽然GDP下降,但人口下降使人均生活水平提高,不好吗?
作者的另一个观点,人口下降影响科技和文化发展。的确,人口数量要是少到“动物世界”一般,现代科技很难持续。但是,创新能力并不与人口数量成正比。想想古希腊的城邦时代,没有今天如此多的人口,却是公认的西方哲学和科学的源头?总之,人口决定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站不住脚的。
显然,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应在保持一个宜居的“度”上。从历史来看,人口不会只升不跌,也不会只跌不升,起起落落很正常。仅就社会持有的人口文化观念而言,也许缓慢,但它也会发生涨落变化,也会有很多迥异的变种。从技术治理的角度看,人口数量问题最应该担心的是骤起骤落,而不是调整和震荡。无论如何,人口数量问题远比这本书考虑的要复杂很多。
《空荡荡的地球:全球人口下降的冲击》,[加]达雷尔·布里克、约翰·伊比特森著,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9-10-25 第7版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