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磊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25
选择字号:
回望首都建设 缅述张镈大师

 

《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增订版)》,杨永生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金磊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恰逢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20周年,也是建筑大师张镈(1911—1999)辞世20载。回忆张镈确有太多感慨,如果从20世纪40年代他主持中轴线建筑测绘到1999年辞世,他为北京城的建筑贡献有近60载。

忆张镈的贡献应先从长安街这条显赫大街入手,其变迁可称作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纪念碑。2018年笔者在编撰包含第一、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作品北京项目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时,发现全国198项作品中,北京占到50项,而在所有的建筑师中张镈一人共囊括了六个项目。这其中除北京友谊宾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外,人民大会堂(与赵冬日合作)、民族文化宫、北京民族饭店、北京饭店(东楼)是长安街建筑的“范例”和地标。

1994年2月,张镈的回忆录《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出版,记述了他从1930年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起60多年以来从事建筑设计所走过的道路。这本书也是我国建筑界的第一部回忆录。

张镈曾用“曲折的学历”讲述自己丰富的学习生涯:3岁读方块字、5岁随表兄读私塾、9岁到12岁请老秀才教四书五经,同时接受“填鸭式”英文学习。中学后,在他大哥张锐启发介绍下,选择了建筑专业。三位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前辈梁思成、童寯、陈植教授建筑课,林徽因任美术课程老师。东北沦陷后,1932年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直到1934年毕业被基泰工程司选中,开始了在该事务所长达17载的设计生涯。

在书中,张镈列出他1951年至1991年主持指导的在京的55个项目,专有一章记述“人民大会堂修建始末”,这里不仅有他投身人民大会堂设计竞赛的体会,还有他受命主持、喜忧交集的心情。

1958年10月16日,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李正冠,面交中央和市委批准的人民大会堂中选方案草图,任命张镈为总建筑师。

在回望300天建设历程中,张镈反复忆及周恩来总理倾听诸多专家意见的一系列正确决策:其一,提出“适用、坚固、经济、美观”的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其二,从实际出发,要求大而有当;其三,广场规划要兼顾周围环境;其四,警惕小孩放大,体现尺度宜人;其五,身教言传,踱步确定台阶坡道;其六,点名选材很专业,成为建筑师的榜样。

人民大会堂工程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如期完成,国务院特举行盛大庆功宴,周总理特邀他到第一桌主宾席上,对他、更对全国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举杯祝贺“我给你打个五分满分”。

作为“国庆十大工程”的民族文化宫,建筑艺术价值也非同小可,其设计是张镈的另一力作,其影响力早已走出“国门”。民族文化宫的建设源于毛主席的一个设想。民族文化宫从1958年开工到1959年8月建设基本竣工至今的60年历程,不仅成为20世纪50年代北京“国庆十大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还曾被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列为新中国第一宫。

忆及张镈对北京城市建筑的贡献,不仅有如上已载入史册的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还有鲜为人知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初,张镈将两盒共计300余张印有北京中轴线测绘图的玻璃底板交给我保留,它促使我不能不了解到这些玻璃底板背后的故事。

北京从南到北(永定门到钟鼓楼)7.8公里中轴线,是北京的象征,它被誉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更有“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之称,重要的是围绕“中轴线”的保护确有一段被历史尘封了近80载的往事。

这便是由梁思成的导师、建筑史学家朱启钤组织策划,张镈执行的北京二战期间建筑界保护中轴线遗产的壮举。

书中有一节专门介绍他在基泰工程司时如何接受任务的经历,讲述他1941年1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华北基泰主持人所做的工作。今天看来,张镈为北京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北京中轴线整体“申遗”,是有非凡贡献的。

张镈曾专门记叙过他率领天津工商学院(天津大学前身)建筑系师生测绘中轴线建筑的历程。张镈回忆道:“朱桂老对我说,从历史上看,历代宫室难逃500年一次大劫之灾。传统木结构经不起火焚、雷击,圆明园的石结构也逃不过兵火之灾。他十分珍惜明清两代保存下来的文物,认为这是传统建筑的瑰宝,要及时精确实测以留下真迹……建议以基泰事务所名义与之签订承揽测绘故宫中轴线古建筑的合同。”于是张镈所在的基泰工程司承包了故宫中轴线及其外围的文物实测工作,如左祖、右社、天坛、先农坛等。

在中轴线测绘工作,北起钟鼓楼,南抵永定门,重点是紫禁城内的主要建筑。此项工作自1941年6月开始至1944年秋结束,此举开中国建筑实测之先河。这次实测是故宫自明朝建成后50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工程测绘,这件事也是中国古建史上的“大事件”。

张镈是带着辛亥革命的余温呱呱落地的,以他为代表和坐标,去了解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老一辈建筑师,不仅可回眸百年中国建筑,更可感悟到一代大师身影下的道道踪迹,尽管有深有浅,有高有低,但汇聚起来就是中国建筑师成长经典标杆。

《中国科学报》 (2019-10-25 第7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