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为什么读》,[美]哈罗德·布鲁姆著,黄灿然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不想读坏东西如同不想过坏日子,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不知道我们欠上帝或自然一个死亡,但不管怎样,自然会来收拾,但我们肯定不欠平庸任何东西,不管它打算提出或至少代表什么集体性。”10月14日,欧美现当代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家中去世,享年89岁。这段布鲁姆的话语常常被人引用。
布鲁姆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具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其代表作《西方正典》《影响的剖析》《如何读,为什么读》均已在国内出版。六卷本的“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集”分门别类地汇编布鲁姆关于西方最受欢迎的作家作品的最富启发性的批评杰作,国内目前已出版五本,第六本《诗人与诗》年底即将出版。
《月落荒寺》,格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
本书是格非最新的小说。标题来自德彪西的名曲,故事发生在当下的中国。主人公林宜生是在北京五道口某理工大学任教的老师,以他为中心,大学同学周德坤夫妇、好友李绍基夫妇、赵蓉蓉夫妇等八人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朋友圈。然而,在貌似平常的日常交往背后,隐没在深处的人物关系却远不似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
一边是以自由之名离开的发妻白薇,一边是在落魄时匆匆出现在生命里又匆匆离去的神秘女人楚云。眼前的琐碎是实,天边的圆月是虚;目睹的人事为假,耳听的乐曲为真。庸常的人际交往在填塞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不断架空林宜生作为人存在的本质意义。
整部小说秉承了格非一贯的叙事风格,有些神秘和云里雾里,很多细节都没有明确的交代。可以看作格非的另一部作品《隐身衣》的姊妹篇,其风格如出一辙,两部作品中共同出现的名字与形象也若有若无地暗示了其中的联系。不同之处是,《月落荒寺》回归了文本本身的意蕴与内涵。
《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美]詹姆斯·鲍德温著,杜先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今年年初夺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项(获奖者雷吉娜·金)的电影《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同名长篇小说。
本书是鲍德温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74年。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黑人青年范尼和蒂希相爱,为此他们不惜对抗各自家人和社会的压力。但范尼无辜遭受强奸指控而入狱。怀有身孕的蒂希、她的家人和律师要赶在孩子出生之前,找到范尼无辜的证据,让他获得自由。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这对年轻的恋人在依恋、绝望和希望中沉浮。在这个交织着激情与悲伤、仿佛有蓝调音乐在背景中回荡的爱情故事中,小说塑造了两个如此生动可信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已经成为美国灵魂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称:“这是一个动人的、令人心碎的故事,它是如此富有人情味,如此鲜明地植根于社会现实,让我们永远难忘。”
《寂静的孩子》,袁凌著,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6月出版
本书是作者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沉淀,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一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记录。
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大病……儿童在困顿与匮乏的境遇中艰难挣扎,却又顽强成长。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但这些孩子的声音却受制于阶级、地缘、身份的壁垒而无法被传达。本书就是关于这样一批儿童生存境况的翔实记录。打破壁垒,克服距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声音不应如此安静。(喜平)
《中国科学报》 (2019-10-25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