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松 强勇
400万公顷森林、40万公顷湿地、700多条河流、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万个以上……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位于小兴安岭林区腹地的伊春市成为国内旅游热门“打卡”地。
作为我国开发较早的重点国有林区,这座因林而兴的城市在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得以休养生息,并逐步向生态宜居城市“华丽转身”,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样板。
“壮士断腕”般全面停伐
先根据树干和树枝的走向判断树倒的方向,再清理好枝杈,然后打开油锯……随着响彻山林间的“嗞嗞”声,不到两分钟一棵水曲柳就顺山而倒。
这就是林区伐木工人伐倒一棵树的过程。然而,随着2014年4月1日小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种伐木景象难以再现。
在20世纪80年代,伊春因过度索取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如果不停伐,咱就把‘孙子辈’的树都砍没了,后代再也看不到森林了。”当地人如是说。
宁负万钧重,也要杀出一条生路。伊春市发改委副主任姜峰告诉记者,全面停伐当年,伊春当地上千家企业关停,经济增速骤然下降。随后,这座城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全力恢复生态环境。
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林子密、雾气大,人一进去湿头发”的景象又在伊春重现。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居黑龙江省之首,并入选了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多元发展式林区转型
近年来,伊春以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森林康养等产业形成了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年轻时,刘养顺曾是伐木大军的一员,全面停伐后,他放弃了原来的活计,办起了一家农家乐。靠着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和颇具乡土特色的美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踩着转型发展的“鼓点”,伊春永达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桂侠也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原本林区百姓用来引火的“松明油子”,现在摇身变成了“北沉香”,被张桂侠制成工艺品卖上了好价钱,并成为林都伊春转型发展的一张名片。
“现在伊春生态越来越好,我们还得吃绿水青山这个生态饭。”张桂侠说,她还把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森林旅游领域,创新推出了“兴安森林侠”旅游研学基地,受到游客欢迎。
2018年,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林都北药、木业加工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6%。
生态宜居的“醉氧”城市
伊春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欣红说,伊春旅游产业从单一的森林观光起步,至今已形成以生态旅游、避暑度假、康体养生、民宿研学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逐步成为“后停伐时代”的支柱产业。
2018年,伊春接待游客1584万人次,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6%和28.8%。
在伊春市友好区溪水经营所,大部分林业职工投身创业。副所长全宏镇说,2016年全所农家乐仅刘养顺1家,现在农家乐和民宿34家,全所产值3年翻了两番。
溪水经营所的民宿“白桦丁香”老板陈刚说,“白桦丁香”保留了北方民居红墙红瓦、木屋小院、火墙土炕的乡土特色,并结合林区文化,把过去工人采伐林子的道路,改造成历史风貌观光路,吸引了众多游客。
同时,伊春市还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撤并55个林场(所),搬迁居民3.5万人。林业棚户区改造惠及群众75万人,人均居住面积是1978年近14倍,成为“醉氧”又宜居的城市。
《中国科学报》 (2019-10-15 第7版 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