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崔雪芹)10月12日,一支中外科学家团队宣布,他们在琥珀中首次发现保存了角质毛的陆生蜗牛,这对我们理解白垩纪蜗牛的多样化,以及蜗牛与被子植物的协同演化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由德国吉森尤斯图斯—李比希大学的托马斯·诺伊鲍尔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瑞士伯尔尼自然史博物馆研究员艾德丽安·约胡姆共同完成。研究论文发表于细胞集团旗下的iScience。
此次研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生成时距今约1亿年,为白垩纪中期。2000年开始,此地陆续产出的白垩纪琥珀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记录。
新发现的蜗牛化石直径约为6.6毫米,高约2.2毫米,显微CT为这么小的标本提供了详细的、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邢立达团队最终无损得到了标本的高清3D形态。因为标本壳表面覆盖着密集的、稀疏的角质毛,螺层侧缘上部和顶侧有明显的螺纹等特征,区别于已知的腹足类,论文作者命名了新属:毛环口螺。
琥珀毛环口螺表面覆盖着角质毛,科学家认为这种角质毛是蜗牛对热带森林环境的适应,是为了在潮湿环境觅食过程中增加自身对植物的附着力,而且还可能带有收集和运输小种子的功能。更有趣的是,被子植物的扩散可能触发了蜗牛的适应性进化,促使了白垩纪陆生蜗牛的多样化;反过来,蜗牛的演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被子植物的扩散。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19.09.034
《中国科学报》 (2019-10-15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