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喜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8-3
选择字号:
荐书

 


 


 


 

《地球系统与演变》,汪品先等著,科学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

本书由汪品先院士等专家执笔,内容来自一门研究生课程。20年教学实践中,课程内容随着国际学术发展而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花费三年时间编写完成,并经多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院士和知名专家审阅。

全书内容共12章,前五章介绍各圈层的构成与来历,后五章讨论不同时间尺度的地球系统演变,最后两章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全书以圈层间相互作用为主题,重点突出机理追究和问题探讨,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

《汉字的世界(上)》,[日]白川静著,陈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8月出版

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通过对甲骨文、金文资料的缜密分析,建立了完整的汉字体系及汉学文化系统,在文字研究领域影响巨大。

本书是白川静的代表作之一。全书按照神话、诅咒、战争、宗教、歌舞等主题,系统解读汉字的文化意涵。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字学功力,深度追踪古人的思想观念,生动描绘汉字的诞生过程,揭示其背后真正的文化价值。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余华著,译林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好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作品背后的那个人,也因其独特的生命感超越了文化和语言。本书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一本最新杂文集。

本书书名源自余华2010年5月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期间参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时看到的一句让他难忘的话。

书中所收录的23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围绕着余华创作经验而延伸,如《兄弟》创作中如何处理命名问题,《第七天》的灵感来自何处,叙述中遇到障碍如何破解,文学如何洞察生活和呈现真实……

在这本杂文集中,余华还结合语文教案、名家评论、最初创作构想与如今回看的感受,站在作家视角阐述了他眼中语文和文学的联结,以及如何打开两者之间的秘密通道。

《捡来的瓷器史》,涂睿明著,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陈丹青的《局部》,表现出一个局部的视角,会有别样的趣味和新鲜,不必那么端着,非要大而全。同样的,一块瓷片,便能引出一段故事、一些知识。虽然只是一片片陶瓷的局部,不过有一天,或许拼起来,便是一部不一样的陶瓷史。

本书选取了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十个重要的节点,以工艺为骨架,以历史、文化与美学为血肉,尝试勾勒出瓷器史整个发展的历程,作者将这些历史节点,通过一块块并不引人注目的、所谓捡来的破碎瓷片引出,以小小瓷片切入,从工艺史的发展出发,兼及文化、美学、技术与贸易的历史,并着重梳理了景德镇作为瓷都在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景德镇的工艺技术发展引发的瓷业变革。

整本书见微知著地勾画出瓷器史在宋元至清末民初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面貌。(喜平

《中国科学报》 (2018-08-03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南岳衡山首次拍到“水凤凰”清晰影像 “三体计算星座”首发奏凯
新型单原子催化剂提升锂硫电池性能 他们在724首古诗词里,寻觅江豚足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