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一事》

《科学的旅程》

《免疫》
1796年5月,英国医生詹纳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受感染的挤乳女工手上取得牛痘脓液,在一位名叫菲普斯的8岁小孩身上“种痘”。正如詹纳期望的那样,小孩染上了温和的牛痘,但也和詹纳期望的一样,很快就恢复了。之后几次加大剂量,小孩仍然健康。
这堪称医学史上最为冒险的一次成功实验,同时意味着世界上第一种有效的疫苗诞生了。
事实上,当詹纳还是一个年轻的医学实习生时,他就从乡村挤乳女工那里听到,牛痘可以引起对天花免疫。其后,詹纳用了将近20年研究这个问题,对牛痘和天花病人作详细记录。实验成功后,詹纳发表了他的研究发现。
到1800年之后,许多国家实施强制性种痘,天花发病率急剧下降。詹纳也被后人誉为“免疫学之父”。
法国微生物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巴斯德曾有三个子女死于传染病(伤寒),这让他痛苦不已,此事激发了他研究治愈各种致命传染病的方法。后来他发现狂犬病死亡率是最高的,为了挑战这一难题,巴斯德开始着手研究对付狂犬病的方法。
1885年,巴斯德为一位被狂犬咬伤的9岁小男孩约瑟芬打下人类的第一针狂犬疫苗,一个月后,男孩康复。
巴斯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从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为纪念他对人类抗击狂犬病的巨大贡献,联合国指定巴斯德去世纪念日始暨每年9月28日为世界狂犬病日。
疫苗的发现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两位科学家对疫苗的发现、探索是科学发现的旅程,他们的故事可以在美国科普作家雷·斯潘根贝格、戴安娜·莫泽所著的《科学的旅程》中找到。
疫苗为人类作出的贡献毋庸多说。《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记录的是我国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顾方舟的尘封往事,他为我国研制活疫苗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7年,顾方舟正式转向脊髓灰质炎的研究。1960年,他带领团队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批脊灰(Sabin型)活疫苗500万人份,并于1962年研制成功脊灰糖丸活疫苗,还制定免疫策略,建立免疫屏障。历经40年不懈努力,使我国于2000年最终实现了无脊灰状态。
距离第一支疫苗诞生过去二百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疫苗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以及担忧。
尤拉·比斯是美国名校西北大学的驻校作家,教人写作。在初为人母后,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其中包括,该不该接种疫苗?要接种哪些?要接种多少种疫苗?她之所以担忧,是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地区那几年有一股声势浩大的运动,就是反疫苗运动。有人认为疫苗本身对人有害。
出于母亲的责任,比斯开始了一场针对“免疫”的细致调研。然后把这一系列调查的经历、感受和结论写下来,并出版《免疫》一书。
《免疫》看似讲述的是众所关注的“免疫”及“接种”等问题,实际上在书中比斯通过自身的经历,本质上更多讨论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共同忧虑,这种焦虑是源自面对诸多信息来源,面对人类自身的偏见、脆弱、不能相互信任,以及面对永恒的不可知与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时的一种无力反应。
书中有许多精彩论述,如“我都相信,我们的身体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彼此”。言下之意,相信他人即相信自己。
比斯认为,接种与献血一样,需要所有人参与,建立一个“免疫力银行”或者“血库”,我们才能真正安康。“免疫力是公众分享的空间——它是我们共同照料的花园。”
“危险的确存在,但就像雷切尔·卡森所说的,危险也是‘处在绝妙平衡中的自然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关免疫的研究和思考,不仅是科学的,还是社会学的、人类学的、哲学的,等等。(喜平)
《中国科学报》 (2018-08-03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