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绍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7-30
选择字号:
各方合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范绍佳

最近,国务院制定并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3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从“求生存”转向“求生态”的当下,《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可谓正当其时。不过,在对打赢蓝天保卫战充满信心的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必须各方合力,才能赢得这场战争。

大气污染防治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为此,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其中,最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措施当属2013年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

5年来,以《大气十条》的实施为契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并且在大气污染治理实践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例如,《大气十条》确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

2017年的实际效果为: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成功地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8微克/立方米。与此同时,作为《大气十条》关注的重点区域——珠三角的PM2.5平均浓度实现了连续三年达标。正因为此,珠三角没有再被列为《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区域。

可以说,《大气十条》实施5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这些成绩表明,我国已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大气污染防治新路,证明大气污染是可以治理的。

近几年,为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不断加码。十九大提出,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需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则明确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居高不下、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京津冀、汾渭平原等区域PM2.5年均浓度超标一倍左右,长三角、成渝、东北等地区季节性大气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秋冬季北方地区重污染天气仍然多发频发。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大量裸露地面存在的用地结构,对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构成重大挑战。

此外,我国细粒子污染严重的同时,部分城市臭氧污染也开始凸现,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短板。打赢蓝天保卫战,任务非常艰巨。

治理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工厂企业关闭或迁移,而应是摸清污染来源,科学精准治理。 珠三角地区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地形特点导致城市群地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不易输送扩散、容易积累,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很严重。但经过治理,珠三角实现PM2.5连续三年达标。珠三角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环境准入要求、实施重污染企业和污染排放不达标企业环保搬迁和提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应、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外,根据珠三角地区污染源分布和环境气象特点科学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和计划、精准治理是重要经验。

空气是流动的,我国又是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我国中东部城市之间相互影响十分显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到现在,形成几十个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城市群地区要根据不同城市污染源布局和环境气象特点精准治理、共同治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珠三角区域经济在增长、大气环境在改善,就是一个成功范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和新被列入的汾渭平原等重点地区,需按照《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根据不同城市污染源布局和环境气象特点,制定科学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案并配套先进可行的治理措施,科学治理、精准施策,不搞一刀切。此外,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落实党政“一岗双责”、强化考核问责等有关内容,对考核不合格的地区,实施公开约谈、区域限批、量化问责等行政管理措施,也是实现《三年行动计划》目标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下,建设生态文明已成全社会共识。实现《三年行动计划》制定的目标,持续改善我国空气质量,需要全民行动。只有政府、企业、公众以及科研机构、高校等多方合力、共同攻坚,方能打赢这场艰巨的蓝天保卫战。

(作者系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报》 (2018-07-30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