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一代师表叶企孙(第二版)》
②《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第二版)》
③《叶企孙文存(增订版)》
今年是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学家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7月16日前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校园内分别举办了纪念会,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发来书面致辞,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则到场参加纪念会。
叶企孙是杨振宁、李政道的老师,不仅如此,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包括王淦昌、钱三强、王大珩、邓稼先等——都是他的学生。他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培养出50多位院士。《一代师表叶企孙》《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两本图书的书名,道出了叶企孙的地位和贡献。
《中国科技的基石》于2000年10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两位作者中,一位是叶企孙的学生、清华大学教授虞昊,另一位则是多年从事清华大学校史研究的黄延复。该书中大部分内容可以视作叶企孙的传记。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叶企孙受其父影响,学贯中西。
1916年,叶企孙出国留学前自制了一张自1909年第一次派遣出洋生至1916年学生所选学科的分类表。分析表格后他认为,已去美国留学的清华学生中学工程和文法的比例过高,学纯粹科学及教育和农学的过低,而他自己天赋不适合学农,因此他留学的方向应是纯粹科学与教育。这预示了他后来一生的选择。
叶企孙进入当时物理学最强的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杰福森实验室攻读实验物理学硕士学位,获得硕士学位的当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里奇曼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转向一个与此前完全不同的学术领域——高压磁学。他发表的论文《普朗克常数的测定》,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十余年。
但除了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叶企孙最主要的贡献还在中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上。
1995年出版的《一代师表叶企孙》,是叶企孙早年的学生、朋友——钱伟长、王淦昌、钱临照、顾毓绣等约50人,写下的纪念和回忆性文章。201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简体版,这一版本增加了前次未及收入的李政道等人的纪念文章以及若干照片。
1944年,李政道从浙江大学转入西南联大。在修学电磁学课时,叶企孙发现他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自学能力超常,便要他不必听他讲授的理论课,但实验课一定要认真学。至今还保存的一张李政道当年理论课的试卷,卷面显示只扣了两分,总分却只有83分。
据说是因为当年李政道的实验成绩不好,叶企孙把他的两门功课加起来算分,提醒他理论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1946年,推荐优秀研究生赴美攻读博士时,叶企孙破格推荐了当时只有19岁的大二学生李政道,11年后,李政道和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曾为图书《叶企孙文存》作序时写道:“我非常敬仰他,永远怀念他。”“叶企孙先生是现代中国科教兴国的先驱者。”
《叶企孙文存》一书2013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汇集了叶企孙的学术论文、通信、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为清华物理系编写的《初等物理实验》,并由编者编纂了家谱。该书的编者有叶铭汉、戴念祖和李艳平。叶铭汉院士是叶企孙的侄子,叶企孙终身未娶,其日记等遗物均由叶铭汉保管着。
叶企孙一生的精力绝大部分用于中国物理学和科学教育事业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上,但发表的文章并不多。《叶企孙文存》中的文字,是教学主张、治校见解、社会议事,都是我国科学道路上坚实清晰的脚印。
今年,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叶企孙文存(增订版)》,该版增加了近年间陆续查到的叶企孙文论12篇的文字,包括写于1915年的《诸乘方递加说》,1916年的《学生组织科学研究会》,1955年至1956年间的《建议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2010年央视记者柴静曾在博客中写下《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一文,记述自己知晓叶企孙片段往事的真切感触,一度引发公众热议。叶企孙这样一位大师,在1952年离开清华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1967年至1977年间,忽然销声匿迹。其原因是叶企孙曾为学生熊大缜的冤案呼吁,这让叶企孙在“文革”中蒙冤,直至1987年他的平反文件公布。
但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已背着特务的帽子,含冤去世。
大师远去,幸而我们今天仍能从他的文字以及后辈的追忆中得知一二。 (李西米)
《中国科学报》 (2018-07-20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