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功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4-13
选择字号:
有关鼋的那些事儿

 

■蒋功成

清大臣卫哲治等修纂的《乾隆淮安府志》中所记载的“鳞介之属中除了众多的鱼类、虾蟹”,也有“黿、龟、鳖”等爬行动物之名,清代的《清河县志》中亦称“黿,洪泽湖中多有之”。这说明在洪泽湖区域中,不仅现在尚存的龟、鳖一直都有,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的黿也是存在过的。

黿,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记载,还有河伯使者、醉舌公、将军、元长史等名,俗称癞头黿、绿头龟、蓝团头等。《礼记·月令》有“命渔师伐蛟,取鼍,取龟、取鼋”。屈原《楚辞·九歌·河伯》有“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说文·黾部》称:“鼋,大鳖也。”《尔雅翼·释鱼四》称:“鼋,鳖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天地之初,介潭生先龙,先龙生元鼋,元鼋生灵龟,灵龟生庶龟。凡介者生于庶龟,然则鼋,介虫之元也。”这些文字都说明,鼋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非常神异的动物。

在许多文献中,中国淡水中存在的两种鳖科大型动物被区分为鼋和斑鳖。前者指称中国古代记载中的大多数鼋以及浙江等地尚存的鼋。后者也称珠鳖、朱鳖、太湖鳖,为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鳖类,成体长可达2米,重180 公斤。

但据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剑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历史记载中所记的大多数“鼋”,以及广泛存在于我国黄河、长江、太湖、钱塘江、红河、马江流域和台湾地区澎湖水道中的黿,都应是鳖科斯氏鳖属的黄斑巨鳖(即上文中的斑鳖),而非浙江丽水等地野外尚存的鼋,此鼋被他们建议重新分类和命名为鳖科黿属的亚州圆鳖。洪泽湖等淮河流域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黿,虽有记载,却没有具体的描述,难以确定其为上述的哪一种。

黄斑巨鳖与亚州圆鳖同科不同属,两者皆体型巨大,亚州圆鳖头小而扁平,眼小位于头侧,鼻短而细尖,后颈肥厚与背盘相连,背盘圆形。黄斑巨鳖头中等,眼大位于头顶,鼻短而宽扁,后颈具明显颈窝,背盘椭圆形。

黄斑巨鳖是世界上最大且最为濒危的龟鳖类之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的物种。据王剑等人考察,目前世界上仅知4只活体,其中一对饲养在苏州动物园,另外两只分别在越南河内市的还剑湖和东寞水库。

苏州动物园的雌黄斑巨鼋原生活在长沙动物园,在2008年5月,由长沙动物园运抵苏州后,两只斑鳖进行了首次交配。一个月之后,雌性斑鳖产下了它的第一窝45个蛋,工作人员对其中的32枚蛋进行了人工孵化,但没有任何结果。随后这对斑鳖夫妇每年都会交配,但每次结果都令人失望。研究人员目前还无法找到这种不育现象的原因,他们怀疑可能与雄性斑鳖的精子质量低下有关。

至于亚州圆鳖,现在野外还有分布。2015年6月,在浙江丽水青田县鼋自然保护区还捕捉到一只野生的“鼋”,该动物长70厘米、宽50厘米,体重21公斤。除个体较大,它的吻部极短,不像甲鱼长而尖。它的头部较钝,宽而较扁,鼻孔小,位于吻端,吻部较短,不突出。从其特征看,应属于亚州圆鳖种。

将中国古代的鼋定名为黄斑巨鳖确有许多证据,如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鼋如鳖而大,青黄色,大头黄颈。”彭大翼《山堂肆考》称“鼋头有疙搭,名曰癞头”等。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称:“鼋,似鳖而甚大,头有磊块,故俗称癞头鼋,背青黄色,居于江湖。”清聂璜《海错图》中所绘的鼋头足俱有斑点,聂璜称:“老鼋之背,蛎房、撮嘴、苔藓蔓绕,绝似顽石,予得其状,腹稿为图久之,近复考验于目击诸人,云其头斑点,而足亦然,故称癞头。”

学名为黄斑巨鳖的鼋在清代和民国还有不少野外捕获、放生和饲养的记载,苏州西园寺的放生池中常年饲养着从明代以来人们放生的鼋。但自从陈义1962年在镇江以东的长江支流中采得一头雌性个体后,野外再无发现的记录,也许已经绝灭。不过传说中此物长寿耐饿,也许在某个未为人所知的自然角落,还有少量的种群存在。

在《百里文化长廊,洪泽湖大堤》一书中有一篇文字《捉鳖》,记载洪泽湖曾有一位渔民叫严宏美,其父亲的渔船泊在周桥大潭下,有一只47.3斤的大甲鱼爬到他的船上,父子俩把它赶到舱中,老鳖的头颈和周身都长满了刺刺歪歪的疙瘩,说叫它癞头鼋,都说是一只鳖精不敢食用,就轻轻把它抬起放入周桥的瓮塘里,并焚香祝祷。这只老鳖有如此体重,也许是一只鼋,渔民不识,也未可知。

鼋野生种群的衰退及绝灭原因,一是人类的捕获,二是栖息环境的破坏,虽然文献中有不少人捕获鼋以后放生的记载,但想来捕而杀之以食的也必不少。明朝初年时,河岸常决口,许多是扬子鳄挖洞造成的,但扬子鳄古名“猪婆龙”,与明代国姓朱同音,为官者不敢据实上报,却“嫁祸于鼋”,以至于“下令捕鼋尽,而崩岸如故”。此说若为真,可见皇权之害之深也!

淮河流域中所记载的鼋,除了《淮安府志》《清河县志》,北宋唐介渡淮河时曾作诗《谪官渡淮舟中遇风欲覆舟而作》,中有“舟楫颠危甚,鼋鼍出没多”之句,这说明淮河在宋代不仅有鼋,而且有扬子鳄(鼍)。另明《寿州志》《宿州志》等地方志也记载有鼋,在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距今5000~7000年)还曾出土有鼋的亚化石。有诗为证,“养气含灵真有道,多年粉盖癞头鼋”。明代淮安人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写的那头背着唐僧师徒过通天河的老鼋看来也是一只黄斑巨鳖。吴承恩确实见过鼋,不过不是在淮安,而是在镇江金山寺中,其诗《甲午秋宿金山寺》中写有“青天月落江鼋出,绀殿鸡鸣海日升”。看来他写作的灵感是来自于此。

(http://blog.sciencenet.cn/u/ji680103)

《中国科学报》 (2018-04-13 第2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