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珺 张婧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
选择字号:
在这里,我们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接力梦想 再创辉煌

编者按

这是一段60年的奋进路,这是一场几代人的接力赛。

也许,我们曾因时代的潮汐转换过运行模式,也曾因社会的变革调整过探索角度,但是,在这场接力赛中,始终不变的,是我们一脉传承的精神内涵与梦想,是我们探索未知的攀登姿态与执念。

值此社庆节点,老中青几代报人共忆和中国科学报社并肩共进的携手岁月,讲述他们坚守阵营的故事,披星戴月的苦乐,还有那溢出版面之外的温暖和感动……

郭传杰

1995-2000年任中国科学报社社长、总编辑

问:《中国科学报》已经走过一甲子。在这生日时刻,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呢?

郭传杰:《中国科学报》是我国最早的一份科技报纸。从它作为中科院院报的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科学院共甘苦,与人民共和国同命运。60年来,有鲜花阳光,也有风霜雨雪。代代报人,撷花酿蜜,在科技界及全社会的关爱支持下,记录历史,创造辉煌,成为我国科技发展不可替代的见证和助手。

我一直是它的忠实读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又兼职做过一点工作,属于她的编外一员。个人生涯能与她的事业结缘,凭借她的平台和影响,为科技界、为读者尽点绵薄,我深感荣幸。

:《中国科学报》为我国科学新闻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起伏。从历史的眼光看,你如何评价?

郭传杰:这是个好问题,值得总结;但又是个大问题,个人难以尽言。传媒是历史的记录者,同时一份报刊也在创造自己的历史。报纸的特色是其品牌的构成元素之一。讲理性,讲科学,求真务实,既是科学的风格,也应该是科学类报刊的品格特征。

几十年来,《中国科学报》以此为立足之本,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曾经对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的科学家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80%的中国科学家认为,《中国科学报》的科技新闻报道最可信。说真话,讲实话,我认为这就是咱们《中国科学报》最大的“得”,最可宝贵的传统与财富,最须坚守的办报特色,最须弘扬的品牌力量。此其一。

其二,办报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前提条件。回望这半个多世纪,多数时段不错,它的发展也比较健康,开本由小到大,版数从少到多,刊期由稀到频,发行从内到外,但是也有过停刊的苦涩。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类科学报刊是否应该完全推向市场的问题,一直处于探索的过程中,经费条件对它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影响也不小。当然,过去的探索是必要的。现在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我期待并相信《中国科学报》会有一个稳定支持的更好的发展环境。

问: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讲,弘扬科学精神极为重要。《中国科学报》在这方面应该如何担当?

郭传杰:的确,当今面临的许多问题多与科学精神缺失有关。《中国科学报》是沟通社会与科学界的重要通道,在这方面大有作为。上世纪90年代对老鼠药、水变油、科研不端行为等的揭露与批评,起到了引领性的巨大作用。我感到,在弘扬科学精神方面,报纸近年来的取向是对的,但态度似乎“温和”了些。对如何营造良好的科研道德、原始创新环境以及某些与科技战略相关的重大问题,是否可以出点题目,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合,组织一些专题讨论或笔会,并鼓励不同观点交锋。以科学精神来弘扬科学精神、在科学实践中弘扬科学精神,效果会更好。

问:面对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你认为中国科学报社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应该在新闻宣传战线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郭传杰: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传媒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大大拓展了科学传播的时空观。面对这一态势,中国科学报社应该勇于迎接变革,积极贯彻“移动优先”的国家战略,树立互联网思维,创新科学新闻的传播报道方式。同时,在内容制作方面,利用VR、AR、MR等各种新技术手段,补齐音视频报道能力方面的短板,图、文、音、像多种形式并用,走多媒体融合之路,与时俱进,满足受众新的信息需求。

作为中科院主管、以“科”字为标识的重要传媒,有近水楼台的优越条件,只要对技术创新成就有更高的应用热情和敏感性,有相关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密切合作,有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学报社定会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并在新闻宣传战线发挥领头羊作用。 (林珺、张婧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9-01-01 第22版 感动)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