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晓
2008年5月12日中午,汶川,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中国科学报》(时称《科学时报》)记者的李晓明当时正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得知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身为一名关注地质领域的记者,他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已经开始了。
走,到现场去!
当天,本报编辑部也对这一突发事件作出了迅速反应。
第一时间派记者到现场去,是报社编辑部的一致决定。很快,李晓明和同事祝魏玮坐上了前往震区的飞机。
当时,中科院已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迅速调集力量,围绕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组织了多个项目。震后一周时间里,围绕中科院各研究所在地震中遭遇的故事以及为抗震救灾所作的努力,《庄平:摧不毁的植物园梦想》《孩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科院心理专家团队灾区心理救援记》《那个悲伤的消息》等多篇报道陆续从震区发回北京编辑部,在报纸上以“一线报道”“特稿”等栏目呈现。
这一次,记者有机会和科学家并肩站在科研一线,近距离报道科学家开展工作的诸多细节。极具现场感和感染力的报道给坐镇后方的编辑部团队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提起汶川地震,许多人还会记得“龙门山断裂带”。而在汶川地震发生的2008年,如此剧烈的地震为何会发生,仍是科学家面临的未知。
地震发生后,李晓明迅速采访了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张国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华等专家,并查阅了数量繁多的学术论文,形成《祸起龙门山断裂带》的报道,首次让地质学家关注的“龙门山断裂带”走进公众的视野。
此后,对于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中国科学报》也陆续开展了动态报道。前方记者密切关注灾情进展,及时发出《北川头悬堰塞湖》《滑坡严重 监测困难 汛期将至 堰塞湖告急》《灾后卫生防疫:一组眼前和未来的矛盾》等报道。
在这场让数十万人无处可逃的大地震中,理性的科学之外,那些真实的生命,自然是新闻关注的焦点。
祝魏玮在5月20日刊发的《孩子,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真实记录了中科院心理专家团队对灾区开展心理救援的情况。李晓明在《庄平:摧不毁的植物园梦想》报道中,用一个个来自现场的细节,展示了一位植物园负责人、科学家在灾难中如何坚定科学信念。
此外,自5月13日起的一个月内,本报头版“科学时评”栏目每天聚焦这一举国关注的大事件,刊发相关话题的评论。在读者们看来,事实上,这些评论让人在满世界的“坏消息”中感到了温暖。
2018年,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十年,而十年后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读到人性的熠熠生辉。
专家点评
报道减灾科学研究功不可没
■崔鹏(中国科学院院士)
十年前,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山地灾害科学工作者,我和许多科研人员一起工作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与灾区人民同甘共苦,在应急抢险和灾后重建期间,履行着一名减灾科技人员的责任。十年后的今天,有关汶川地震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
震后5天左右,在成都的《中国科学报》记者围绕堰塞湖多次采访了我。我感到记者们也肩负起他们的职责和使命,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他们第一时间赶赴灾难发生的现场,冒着时刻会发生余震的危险,及时发出准确消息。他们的工作既介绍了科研人员在抗震救灾中的精神风貌,也让公众及时得到了前方状况和减灾救援知识,为抗震救灾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科学报》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全方位报道既充满人文情怀,又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弥足珍贵。
这十年中,《中国科学报》和我们减灾工作者一样,还参与了芦山地震、鲁甸地震、九寨沟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害的减灾工作,中国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急减灾方面越来越高效,形成了中国经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的进步,例如我们近年取得进展的基于动力与运动过程的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灾害风险管理。《中国科学报》也成为我国减灾科学研究进展的重要见证者。
(本报见习记者程唯珈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9-01-01 第18版 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