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丽
一甲子风雨兼程,见证社会发展;60年劲笔华章,与时代同行。从1959年1月1日出发,迈着坚实脚步一路走来的《中国科学报》,是科学事业的见证者、记录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
60年执着坚守,对于与科技有关的重大事件,她第一时间予以记录,并集合科学家的声音进行解读。以科学的视角报道社会发展,以时代发展的视野报道科技进步,通过她的足迹,全社会看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
在科学发现的第一线,在人迹罕至的大洋深处,在十万火急的救灾现场……哪里有科技新闻发生,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中国科技事业每前进一步,都能听到她力透纸背的鼓与呼。
科技界重大节点事件,她总在第一时间深入其中,了解最新进展,记录时代前行的轨迹。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记者进行全程现场报道;同时,精心策划推出4个整版的“跨月特刊”。她用自己独到的视角,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场场科技与社会关切碰撞的新闻盛宴。
在2008 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当天,她第一时间奔赴地震部门,第二天刊发了头条文章《震级高有感范围大传言不属实》,并配发言论《镇定 信心 勇气》。在随后的近一个月里,她陆续写出近25个整版的地震报道。2013 年4月,四川庐山发生7.0 级强烈地震,她又连续10天关注抗震救灾,聚焦“科技救灾”主题,进行了大量科学解读和深度反思。
倾听科学家声音,传达权威理性观点,作深入科学判断,聚焦科技界重大事件和现象,她一直在纷繁复杂中探求真相。
2011年12月9日,针对公众关注的雾霾天气,她对PM2.5进行深入报道,并在后续一直关注大气环境相关话题;2013年5月3日,《“第一缕曙光”的美丽与哀愁》直击大科学装置有建设经费却缺乏运行费用的现象,引起强烈反响;围绕内陆核电的争议,她的一系列报道,传达了科学家的权威声音。
对科技圈热点事件,她一直秉持科学精神,积极参与并发声。2012 年4 月10 日,30 名两院院士联合签名致信,呼吁反对“中式卷烟”项目入围国家科技进步奖,她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中式卷烟”项目退出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3年9月24日,百名院士联名“倡导科学精神,拒绝低俗迷信”,呼吁全社会回归科学精神。2018年院士大会期间,恰逢六一儿童节,多名院士在本报发声,呼吁在当天设立“无网游日”,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使命在肩,初心不忘。回望来路,60年来她始终不变的,是对求真求实的坚守;坚定不移的,是对科学传播的追求;始终不渝的,是关注创新时代的发展进程。
60年砥砺奋进,60年春华秋实,她将焕发青春再出发,在紧扣时代脉动、见证社会发展的新征程中,续写新华章、再创新辉煌。

1965年12月1日,第一版报道:我国获得世界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结晶蛋白质———牛胰岛素

2008年5月14日,第一版报道:祸起龙门山断裂带等

2012年4月10日,第一版报道:有关部门要严肃面对公众期待

2013年4月12日,第一版报道:SARS十年

2016年6月8日,第四版报道:人口辩

2016年8月14日,第四版报道:吾人问“津”:灾从何来

2016年8月16日,第一、四版报道: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升空等
《中国科学报》 (2019-01-01 第17版 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