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
选择字号:
再忆“光学英才”蒋筑英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1982年7月末的一天,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时称“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宣传干事宋世绵正在所里搜集整理蒋筑英的事迹材料,突然接到《中国科学报》(时称《科学时报》)吉林记者站站长高景泰打来的电话:“世绵,报社对蒋筑英的事迹很关注,总编让我们马上去北京,我已给你请了假。”

一个多月前的6月15日下午,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在出差成都的过程中,因长期过度劳累病逝,年仅44岁。

蒋筑英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被评价为“中国光学界的优秀人才”。蒋筑英的英年早逝,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

7月31日,一夜风尘,宋世绵与高景泰到了报社,即刻向报社专职副主编朱世和汇报了蒋筑英的简要情况。

朱世和听后,当即安排他们两人着手准备蒋筑英的报道稿件,并提出“要写通讯,一定要写好,5天后交稿”的明确要求。为便于两人安心写稿,报社专门在地安门中直招待所为他们安排了房间。

“我们闭门谢客,床上摆满了材料,边熟悉边整理,边构思文章结构,边仔细推敲斟酌”,宋世绵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经过两人的讨论商议,最终将标题拟为“献身祖国光学事业的忠诚战士”。宋世绵对蒋筑英的情况更为熟悉一些,便自告奋勇写作第一稿,高景泰加工润色。第三天,稿件顺利完成,提交主编审阅。

1982年9月9日,《中国科学报》2版、3版整版刊登了《献身祖国光学事业的忠诚战士——记优秀中年科学家蒋筑英》的报道,这是当时国内首家刊发由本报记者独家采写的有关蒋筑英事迹的长篇通讯。

报道既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更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批示。《长春日报》、《吉林日报》、《文汇报》和《光明日报》也相继刊发了蒋筑英事迹的长篇通讯。

时任吉林省委副书记刘敬之亲自到光机所作出指示:“追认蒋筑英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省特等劳动模范。”

与此同时,光机所、长春分院、中科院和吉林省委先后发出了向蒋筑英学习的决定,吉林省革命博物馆举办了蒋筑英的事迹展览,光机所组成了蒋筑英事迹巡回报告团,数十万人聆听报告。

聂荣臻、方毅、胡乔木等领导同志先后题词或发表文章,呼吁各级部门要彻底肃清“左”的影响,真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从生活上切实关心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吉林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在光机所拍摄故事纪录片《蒋筑英》,宋世绵参与了影片的制作,“把蒋筑英的形象搬上银幕,把宣传蒋筑英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今年是蒋筑英离开后的第36个年头,在熟悉他的人看来,时光没有模糊掉这位昔日好友的形象,反而更加清晰。

专家点评

完善制度保障回归科学本身

■张藜(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系教授)

“文革”十年,国家大部分科学研究处在停滞状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技界普遍认为科学研究的新时代到来了。

随着社会环境开放和思想解放,人们渴望了解世界,也看到了刚刚开放的中国与国外的巨大差距。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体现于一种朝气蓬勃、积极热情的科研态度,人们有理想有追求,科学家们迫切地想把耽误和损失的时间找回来。

改革开放40年来,物质条件、科研环境的变化翻天覆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包括科技界在内的整体社会氛围是浮躁、追求物欲的,这实际上不利于科学研究。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求真、理性、质疑和务实,这是科技工作者要坚守的科学价值观和原则。当然,科学研究需要有情怀,即对知识和科学本真的追求。

精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还不足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相应的物质生活,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只用情怀要求他们,是不公平、不可持续的。

当下更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建立一套有利于科研创新的奖励、评价、晋升等制度。科技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当时是为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但制度不够完善,职称、评奖等与利益挂钩,资本推动致使科研工作急功近利。当下,在强调科学研究应用价值的同时,还要鼓励回归科学本身,回归对自然和知识本身的好奇和探索。

代表性文章

战略科学家蒋新松

(1984年4月11日)

王元院士:陈景润是如何做数学的

(2009年2月3日 )

杨振斌:陈景润科学精神丰碑永远屹立

(2013年5月30日 )

知识分子的楷模

(2014年1月1日)

天眼“觅源”:探寻宇宙的奥秘

(2016年12月15日)

以身许家国 毕生新药梦

(2018年5月7日 )

南仁东去世一周年:给南仁东的五封信

(2018年9月17日 )

“时代楷模”王逸平:生命书写“药神”传说

(2018年11月21日)

《中国科学报》 (2019-01-01 第16版 大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