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
选择字号:
“两弹一星”元勋从幕后走上台前

 

编者按

我国科技发展史上,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是中国科技的大师,更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他们以赤诚的爱国热情,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中国在世界之林中的地位,铸就了不朽功勋。

当时间最终带走他们的青春乃至生命,他们给世人留下的是我国科技实力的腾飞和一代科学大师的无私与大爱。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60年来,《中国科学报》用新闻的笔触来传播,成为中国科学发展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本报记者 倪思洁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无人区,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3年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氢弹。又过了3年,1970年4月24日,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接踵而来的好消息,举国沸腾、世界震惊。人们在欢呼的同时,心中也存下了一个问号——是谁创造了这些历史?

“是该说的时候了”

1998年12月10日,当时已是85岁高龄的原国务委员张劲夫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社(时称科学时报社)记者刘振坤的独家专访。

1999年1月24日,文章以《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访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为题,发表于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科学新闻》杂志。

曾经,中科院是“两弹一星”的研制单位之一,张劲夫回忆的那段历史打开了不少老科学家记忆的闸门。

文章刊发后,不少老科学家给张劲夫打电话、写信,诚恳地希望他谈谈中科院为研制“两弹一星”所作的历史贡献。

当时,远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建议张劲夫正式披露中科院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事情,给历史和后人一个交代。

“参加研制工作的许多人已经故去,是该说的时候了。”杨振宁说。

张劲夫征求了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的意见。“披露这段历史,我当然赞成。至于保密问题,我相信你所讲到的多是宏观的,不会涉及太多技术保密问题,更何况时间过去了三四十年,如果需要再谨慎一点,我们可以交给国家有关保密委员会,请他们审看嘛。”路甬祥的这段话让张劲夫下定决心,披露那段事关国防机密的重要历史。

尘封的历史终被揭开

1999年3月11日和12日,张劲夫再次接受中国科学报社记者的采访,用两个半天的时间,回顾了那段尘封的往事。

这次访谈,被记者整理成了1.6万字的草稿,而后又经过了张劲夫两天两夜的修改补充。

最终,这篇文章和《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一起,印成了内部资料,以便广泛地征求意见,路甬祥为这本内部资料写了序言。

1999年3月中旬,这份内部资料又被印成了3000册16开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单行本,分送给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部委领导同志和知名科学家,并送国家保密部门进行保密审查。

看到资料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对该文章非常重视。1999年4月27日下午4时,张劲夫接到了江总书记的电话。电话中,江总书记说:“这段历史不但要让全国人民特别是中青年知道,还要向全世界公布。过去,你们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能够把‘两弹一星’搞出来,很了不起。”

当晚,张劲夫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路甬祥,他向路甬祥表达了三个意思:第一,在科学技术内容上有没有出入?请他和老科学家联络一下,尤其原子弹向光亚先生,导弹向钱学森先生请教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修改的意见。第二,保密问题,是不是请有关方面再把把关。第三,里面的人物、事实有没有出入,请还健在的同志看一看。

为此,中国科学报社专门组织了由时任总编辑罗荣兴牵头、党委书记刘洪海等参加的班子,新华社时任国内部副主任张锦胜提供具体帮助,共同和各方面进行联络。罗荣兴为文章拟出了《请历史记住他们》的标题。

1999年5月1日,路甬祥、张劲夫、新华社时任总编辑南振中等人确认稿件。最终,这段科技史定稿,全文1.3万字。

5月5日,新华社将张劲夫的署名文章《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以通稿形式发表。5月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所有大报都在显著位置刊登。

同一天,《中国科学报》(时称《科学时报》)1至3版以3个整版的篇幅,详尽地发表了此文,尘封30余年的历史郑重公之于世。

23个名字铸成精神标杆

1999年8月11日下午,聂荣臻原秘书老周同志告诉记者:“文章发表后,国防科委副主任、聂总(聂荣臻)的女儿聂力同志看到了,她亲自征求劲夫同志的意见,向中央建议为研制成功‘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授勋,并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他们的突出事迹。”

9月18日,在迎接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两弹一星”功臣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

这一天,中国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在政治和科技上站起来了,被人宰割的历史永远成为过去!

于敏、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郭永怀、钱三强、王大珩。

这23个名字终于从幕后走上台前,铸成了中华民族科学精神的标杆。

除了这些走到台前的人之外,还有一大批曾将青春和生命融入“两弹一星”事业的科研人员、管理工作者、工人、解放军指战员……

正如《请历史记住他们》所言:“他们靠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为了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他们是‘两弹一星’的真正功臣……请历史记住他们!”

专家点评

新时代该怎样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王扬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劲夫同志的文章是20年前纪念建院50周年之际受院史工作的推动而问世的,是科技界与新闻界合作的成功典范。文章本身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时还带动了一大批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等当事人回忆和披露当年的种种感人事迹等历史细节,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两弹一星”研制和“两弹一星”精神的认知。

全球化的今天与半个多世纪前的冷战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两弹一星”精神对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仍至关重要。

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将“两弹一星”精神精辟地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的成功,除了科学家的奉献之外,还有一大批像张劲夫那样的领导同志,他们在工作中承担了大量的协调和服务职能,他们忠于党的事业,为出成果出人才的中心任务辛勤服务,至今为科学家怀念。

10多年前一次座谈会上,许多老科学家都感叹“两弹一星”研制的那种不计单位和个人得失的合作很难再现了。然而在大科学时代,追求卓越更需要协同合作,新时代的合作应当更高效才可持续。这需要在合作中引入契约精神,解决合作与竞争的机制问题,在体制上改进顶层设计。

《中国科学报》 (2019-01-01 第14版 大爱)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