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扬眉 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24
选择字号:
屠守锷与“八年四弹”规划


 

 屠守锷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高雅丽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中,“八年四弹”是一项具有奠基性意义的规划,它的提出与实施是中国航天人“涅槃重生”的奋起。

1962年3月,中国第一个自主设计研制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首次试飞不幸失败,这个消息犹如阴霾笼罩在国人心头。时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屠守锷指出:导弹研制不能只凭一腔热血,探索规律、弄清组成导弹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突破技术掣肘才是制胜关键。

紧要关头 临危受命

1963年4月,在国防部五院科技委第一次年会上,屠守锷提交了《地地导弹发展技术途径与步骤》报告,详细阐述了我国从仿制起步一直到研制洲际导弹,在技术上应该采取什么途径、哪些步骤。

1965年3月,依据这一报告随后讨论的结果,七机部形成《地地导弹发展规划(1965—1972)》,提交给中央军委后获批。屠守锷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并参与该规划的实施。

这就是著名的“八年四弹”规划,即从1965年至1972年用8年时间研制出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东风三号中程导弹、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和东风五号洲际导弹。

“屠老总在建立国家完整战略导弹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洲际导弹参与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评价说。

自行研制 技术突破

从射程960公里,到穿越6个时区进入太平洋,看似只是距离上的延展,背后则是对国外垄断技术的突破和升级。

1962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弹道导弹——东风二号,作为近程和中程导弹的过渡型号,遭遇了第一次发射失败。随后屠守锷主持召开多次故障分析讨论会,提出需要解决发动机可靠性、控制系统稳定性、弹体强度及增加安全自毁装置等设计问题,并确定了在总体方面的改进措施:调整仪器舱的位置,推进剂贮箱改用强度更高的材料,发动机推力调整为40.5吨等。

“当时我们有些急于求成,忽略了一些工作,屠老总带着我们补了很多课。”余梦伦回忆道。屠守锷认为,我们要掌握自行设计的规律,要认识到导弹系统工程高度的复杂性,“发动机的可靠性要达到即使进行一百次试验也要次次成功的地步”。

1964年6月29日,修改设计后的中近程导弹在发射场发射,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从而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也把航天人心底积压的乌云一扫而光!

在东风二号成功后,我国又对东风二号导弹进行改型设计,将其射程提高到1200公里,改型导弹被命名为东风二号甲。东风二号甲于1965年11月13日试射成功,之后的多次发射取得连续成功。一年后,1966年10月27日,用东风二号甲导弹在自己的国土上成功进行了一次导弹与原子弹结合试验,导弹精确命中目标,从此,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导弹核武器。

1967年5月26日,东风三号导弹试射成功,这是中国第一代地对地新型中程弹道导弹。余梦伦告诉记者:“当时苏联留下的P2导弹是采用液氧低温推进剂,很影响作战效果,我们攻克了技术难关,完全跳出了原有P2导弹的框框,改用常温可贮存推进剂。”同时该导弹在重量、弹径、发动机、控制系统等方面较东风二号都有很大的提升,导弹射程也达到了2000多公里。

这次成功,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中国战略导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性能改进和技术提升,中国航天人的追求没有止境。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是两级导弹,在研制中主要是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如发动机高空点火和高空性能试验技术、级间连接和高空热分离技术、长细比加大后的姿态控制技术等。

1970年1月30日,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东风四号的成功,在国防方面的意义非同一般”,余梦伦告诉记者,这对于我国加强战略核力量,掌握多级火箭技术,以及发展洲际导弹影响重大。

一年之后,我国洲际导弹东风五号研制工作完成。1970年春天,东风五号第一发总装测试,出厂运往酒泉发射场。身为总设计师的屠老总和大家一起经历200多天日夜奋战,于1971年9月10日在国内靶场采用低弹道方案进行首次飞行试验,试验取得了基本成功,证明了东风五号设计是正确的。

最后一发 震惊世界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向南太平洋海域范围内(即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为70海里圆形)的公海上,发射全射程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号”。

5月18日,当黎明再次出现,全世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在响彻大地的轰鸣声中,伴随着耀眼的白色火焰,直冲向9000公里外的太平洋预定海域。至此,“八年四弹”规划收官,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进行洲际导弹全程试验获得成功的国家。

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全长35米,弹径3.35米,起飞重量188吨,是世界上弹体直径最大、性能技术一流的洲际弹道导弹,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制。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12000公里。在其“一头扎入”海里的那一刻,海上测量船向指挥部报告了落点,经测算,落点误差只有250米,远远低于导弹研制部门提出的误差指标。

“八年四弹”规划命途多舛,但终究有了一份完美答卷。为了这份答卷,中国航天工作者从翩翩少年变成了白发老人,耗其一生在一堆堆图纸和一个个零件当中。屠守锷更是担当其领路人的角色,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这句话也激励着所有航天工作者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链接

钦佩他,也怕他

科学实验是无情的,有成功,也有失败。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导弹在大家的期盼中点火,但发射失败了。

中科院院士余梦伦回忆道:“‘东风二号’发射失败以后,有些人认为中国技术水平还达不到搞导弹的要求。但是屠老总很坚持,他说人家能做到,不信我们做不到。”

屠守锷时任副总设计师,他把导弹研制涉及的技术挨个分解研究,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难。“屠老总是结构力学专家,十分重视导弹的弹性问题,导弹在飞行当中会扭曲,因此必须要正确确定导弹弹体的弹性特性,然后通过调整控制系统的设计参数实现稳定的控制。这个问题很关键。在他领导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余梦伦说。

屠守锷坚持稳扎稳打,不出丝毫差错。他对发动机实验提出要求,必须达到可靠性的严格要求,“不是说试一试成了就可以了”。

余梦伦说:“在屠老总的领导下,两年时间里我们补了很多课,把为什么第一发没有成功的问题找出来、都搞明白。”

在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之后,航天人卧薪尝胆、奋发图强。1964年,“东风二号”第二次立于酒泉发射中心的塔架上,随着现场指挥员的一声“点火”,它拔地而起,并且最终精确命中目标,发射成功!

回想与屠守锷相识、工作的经历,余梦伦笑着说:“屠老总一天就两件事:锻炼身体和科研,科研报告一到他手里就有点害怕,第二天他就会挑出错误。我们当面叫他‘屠老总’,背后叫他‘屠老头’,大家很钦佩他,但我们都很怕他。屠老总在工作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能跟我们打成一片,背后叫他‘屠老头’的原因也在于此。”

《中国科学报》 (2018-12-24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