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静秋 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4
选择字号:
南开大学:用艺术助力扶贫

 

■本报通讯员 郝静秋 记者 王之康

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南开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16名学生还在教学楼里忙碌着。连续六七个小时的布展,再加上一上午的讲解,身体已经疲惫不已,但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

今年暑期,雷泽华等16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指导教师周青的带领下,组成了南开大学文学院赴甘肃省庄浪县暑期艺术社会实践团,深入当地各个村镇,开展了以“新时代美丽乡村”为主题的采风与写生创作。10天时间,他们完成了160余幅画作,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庄浪这个西北小县城的人文风貌和自然景观。

近日,这些作品在南开大学正式展出。古朴的村寨、安静的山林、漫山的梯田、朴实的村民……众多具有庄浪独特魅力的画面一一展现在画布上,也深深印刻在观赏者的心里。

作为实践团团长,雷泽华在展览开幕式上分享了团队创作的“初心”,“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是想通过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艺术的新视角出发,积极发掘庄浪当地的文化内涵,用我们的绘画创作,让更多人发现庄浪、认识庄浪、关注庄浪,为促进庄浪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东边画笔落到西北大地

庄浪隶属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多地少、干旱多灾、交通不便,让这座山区农业县久久未能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2012年,地图上一东一西的南开大学与庄浪县,因为定点帮扶的关系,隔空1400余公里,把手牵在了一起。

六年来,每年都会有南开大学师生到庄浪开展义务支教、产业调研等帮扶活动,但今年暑期,文学院师生以采风创作这样的艺术形式进行社会实践却是第一次。

从天津出发,实践团历经11个小时后到达庄浪。一路上让队员们感到惊喜的是,车窗外的两旁不是黄沙漫天的陇西荒原,而是依山而建的美丽梯田,随处可见的绿色风景与丰富的人文景观相映成趣,这激发了队员们的创作灵感。

成员宫瑞鑫在自己的创作手记里这样写道:“这里没有一条被钦定的老街,没有特色的酒吧奶茶,没有网红店摩肩接踵的队伍,也没有游客指定拍照地点、打卡地点,古老与现实在这里自然而然地生长着,历史在村民眼中不是景区的门票,而是朝夕相处的生活。”

挑战体能极限,打造亮丽名片

在为期两天的考察、踩点后,队员们开始了各自的写生创作。

然而,现实情况却给他们摆出一道难题。8天时间,每个人要完成10幅个人画和一幅组画,这对实践团来说是一次体能极限的挑战。

为了按时完成作品,他们每天画画的时间大多超过10个小时,午饭通常是用面包或者早餐剩下的鸡蛋和花卷解决;白天未完成的画作,回到住所后,继续熬夜作画,有时甚至忙到夜里两三点才能吃上饭。

在户外写生还会遇到高温、暴雨等自然问题。由于组画创作需要在没有遮挡物的旷野中进行取景,三伏天里,男生们基本被太阳晒脱了皮;女生们为了防晒在高温下穿着围裙,但不一会儿就会冒汗,长时间的作画结果就是身上的衣服基本没有干过。

有一次在创作组画《庄浪印象》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降大雨。成员郭佳回忆道:“我们赶紧把画布翻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替画挡雨。”

就这样顶住压力、咬紧牙关,16名学生成功地挺了过来。他们纷纷发挥自己色彩或造型的优势,各施所长,围绕“新时代美丽乡村”主题,创造出了风格各异的作品。

在雷泽华的个人画《土地》中,红色的土地上站立着勤劳朴实的庄浪妇女,她们的目光聚集在旁边孩子的身上,代表着庄浪新的希望;组画《庄浪印象》中,描绘了鲜艳的房屋,展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左下角大片的向日葵则象征着阳光和繁荣。

“我们的村庄和人民被你们画得太生动了!”庄浪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宋树红看到这些作品后称赞不已,“感谢南开的学生们,让庄浪的美呈现出如此多种形态,仿佛为我们庄浪打造了一张新的美丽名片。”

艺术助力扶贫需人人参与

目前,实践队的作品正在南开大学进行展览,之后还会在庄浪再次展出。他们决定,这次展览过后,将以捐赠、义卖等形式把部分作品回捐给庄浪县,以支持当地的扶贫工作,促进庄浪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个决定来源于实践团在庄浪当地席河小学的一次支教经历。“那天下午,还有其他实践团也在那里上课,但只有我们的绘画课堂,小朋友们下课后仍然不愿意离开。”郭佳回忆说,“孩子们对于画笔和颜料非常新奇,他们在画画时,眼睛是散发光彩的,这种对于艺术的渴求深深打动了我。”

后来,实践团的师生们便就回捐达成了一致。

“以前总觉得大学生离扶贫很远,我们没有资金、资源,也没有什么强大的能力。但是在这次实践中,我发现身为青年的我们,真的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雷泽华说。

像这样的“力所能及”,南开大学六年来还有很多:定期支教、南开书屋、公益晨跑、“南开—庄浪”爱心公益苹果项目……

在雷泽华看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个巨大工程,需要太多人的“积少成多”。“脱贫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其中。扶贫不求大而全,虽然一次支教、一次实践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只要我们坚持,针对一个小问题,反复地做、持续地做,是能够看到改变的。”

《中国科学报》 (2018-12-04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