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4
选择字号:
防艾教育应实现常态化

 

■温才妃

3天前,第31届世界艾滋病日刚刚过去。可喜的是,相较于往年,今年的艾滋病日前夕,防艾宣传的数量、形式比往年更加丰富。忧伤的是,与往年相同,艾滋病日一过,大面积的宣传便立刻偃旗息鼓。

就像“三月雷锋来,四月雷锋走”的逻辑一样,仔细琢磨,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了防艾教育常态化受到挑战。

如果仅靠艾滋病日的宣传,或其他场合下的泛泛而谈,人们是否仍然会谈艾色变?答案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会对艾滋病感染者“敬而远之”。因此,对预防艾滋病的宣传,不能总是浮于表面,不能只在一个固定的节点,而是应该由表及里、持续深入。

越来越多人都知道一个事实,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染渠道之一。然而怎样切断这一渠道,并不是简单地号召青年男女禁欲,而是要勇于对不明真相者讲解。总是刻意回避,念叨着“性行为不安全,不要轻易尝试”,很难做到知行合一。

开课或是一种更系统、更规范的形式,它可以像解剖洋葱一样,与学生们细说原理与细节,在与学生的讨论中,让他们学会正确选择。不久前,麦可思的调查显示,超九成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性知识教育。然而,目前高校开设性教育课程的情况并不乐观,65%的调查者反映并未开设相关课程。

未开课的原因有种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但重点在于中小学,并没有把大学考虑进去。政策上的忽视,使得课程变为了“自选动作”。更主要的是,高校自身包括教师、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且认为艾滋病离高校很远。而事实上,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国新发现的15~24岁青年学生HIV/AIDS病例,从2008年的482例上升到2017年的3077例,感染者以男生为主,80%以上通过同性行为感染。

比感染艾滋病更恐怖的是选择性忽视。正因为这种忽视,一些艾滋病感染者不被理解、备受歧视,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才有了不久之前,男子炫耀传染大学生艾滋病所引起的全民愤慨。因此,师资不具备、无法吸引学生上课、有其他的替代形式,都不能成为高校逃避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借口。

《中国科学报》 (2018-12-04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