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晓洁 胡喆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9
选择字号: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迎来“双响”

 

据新华社电 1月8日,时隔11年,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迎来“双响”——唐本忠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聚集诱导发光”和李家洋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双双折桂。其中,“聚集诱导发光”研究被学界评价为香港和内地科研交流融合的典范。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999年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以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秉持“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高标准原则,曾9年空缺,距2006年产生两个一等奖已有11年。“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都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问世。奖项从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领域,扩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创新引领领域更加多元。”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如同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国家自然科学奖正是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不断进步,局部已“领跑”全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基础研究在世界版图上的地位持续上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我们抢占了一些“山头”,但在更多尖端领域的“大山头”,尚需战略布局并持之以恒攻关。

(余晓洁 胡喆)

《中国科学报》 (2018-01-09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