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9-27
选择字号: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家鸡矮小化研究获进展

 

本报讯(记者郭爽)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人员在家鸡矮小化研究中获得系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杂志上。

人类的驯化和选育使得家鸡成为表型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动物之一。在体型大小方面,大型肉鸡或斗鸡(大于5 公斤)和小型观赏鸡(约0.5 公斤)可达到10倍以上的悬殊差异。其中,家鸡的矮小化在蛋鸡和观赏鸡选育中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群体基因组学分析方法,对我国矮小化观赏鸡——元宝鸡展开研究。结果显示,BMP10基因在元宝鸡受强烈的人工选择作用,其上游启动子区域的突变导致其在元宝鸡心脏中表达上调,是导致其矮小化的重要原因。

研究人员进一步选取了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鸡——塞拉玛和我国云南小型鸡——大围山微型鸡开展了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元宝鸡、塞拉玛和大围山微型鸡有着独立的遗传组分。

分析显示,元宝鸡和塞拉玛在选育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瓶颈效应。选择信号和模拟计算分析锁定IGF1和POU1F1是决定塞拉玛矮小化的重要基因,这种选择信号组合的模式提示“杂种优势”效应是导致塞拉玛成为世界上体型最小鸡种的重要原因。对三个矮小化鸡种的分析显示,它们矮小化的遗传机制并不相同,很可能是多次独立选育的结果。相关结果也为今后的家鸡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靶点和参考。

《中国科学报》 (2017-09-27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者为蔷薇属物种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