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灵玲
■本报记者 胡璇子
“可以说,过去这5年,我们在拼命地奔跑,但是活儿似乎永远干不完。”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的“掌门人”,魏灵玲的工作被精确地分配至每小时。
过去15年,魏灵玲的许多时间用在了设施园艺的成果转化上。
她的忙碌,在于过去几年中,农业之“热”让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呈指数级上涨;也在于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没有前车之鉴,一切依靠在实践中摸索。
自从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魏灵玲表示,现在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专业’去学收获很大,会觉得很多思路变得更清晰。”
市场需求指数级上涨
2002年,魏灵玲以农科院代表、公司总经理助理的身份加入了中环易达。如果说15年前从事这份工作属于机缘巧合,那么今天,魏灵玲做农业科技转化的决心和信心更足了。
“实际上当时不知道怎么转化,也不知道市场在哪里。”魏灵玲告诉记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5年,市场需求呈现了指数级增长。“市场有很大的需求,就看你能提供什么。”
魏灵玲说,这期间,有两件事让她很受“刺激”,也使她铆足了劲儿。
一是渴求新技术新成果的客户兜兜转转三四年,花费了巨资,往往还找不到“对口”项目或项目无法落地。二是与国外机构、企业谈判中感受到的“不公平”。每当听到对方说“这个不开放”“那个不卖”时,魏灵玲的心里总在反问:凭什么?
“我们有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也知道市场的需求,我们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好,可以把这‘最后一公里’走完。”她说。
跨界整合创新
但魏灵玲也坦言,这并非易事。“和别的领域不一样,农业产业链是不完整的。”
产业链不完整,无经验可循,因而市场需求虽“井喷”,但找上门来的客户往往只有“朦胧美好的想象”,说不出明确具体的需求,这就要求魏灵玲和团队同事与客户反复沟通,使目标逐渐明晰。
产业链不完整,转移转化单一的某项技术或硬件还远远不够。
在魏灵玲看来,只有帮助客户把产业链“从头至尾”做完整,找到商业模式和市场,一次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才真正完成。她认为,农业科技转化实际上进入了定制化阶段,即根据客户的需求,将成果进行整合式的创新,来不断匹配应用场景。
这需要广阔的视野、专业的水平,尤其是跨界整合资源和进行研发的能力。“比如,一个垂直的植物工厂可能要求20米高,要进行种植管理,就需要研发自动控制系统;每一种作物要求的环境不一样,那就要和别的科研单位进行联合研发,匹配植物工厂的需求。”魏灵玲解释道。
搭建开放的生态平台
回忆起初做转化,魏灵玲说那时可谓一人“包打天下”,但在时间精力的限制下,“包打天下”往往让科研和转化难兼得。
“现在国家出台了非常好的政策,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支持转化,让适合做基础研究的人做基础研究,让适合做应用研究的人做应用研究,在科研、市场、客户之间有专业的人做转化。”魏灵玲说,这样一来,资源要素在产业链上高效地配置,每个团队都各自发挥所长,各得其所。
“目前干转化的人还是太少了,”魏灵玲感慨道,“我们应该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吸引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来做这件事。”
这也是下一个5年魏灵玲最想做的事——磨技术、磨产品、搭平台、带团队。“我们应该搭建自己的技术支撑体系和技术标准,这是核心。”她表示,“另外,还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团队从事农业科技的创新转化。”
每当这时,魏灵玲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她告诉记者,十九大即将召开,作为一名党员,希望自己更及时、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党的大政方针,“既然成了党代表,就应该站在这个平台上,把自己的资源和能量发挥好,去带动更多的人”。
《中国科学报》 (2017-09-1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