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榆未晚霞满天 |
——中科院枫林绿洲志愿者服务站速写 |
■刘茂胜
【枫林绿洲志愿者服务站为老同志居家养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复制的辅助模式。】
这是一些年近古稀或过了古稀之年的老干部;这是一群被誉为热心助人的老年“活雷锋”;他们是一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践行者;他们是帮扶、照顾退休老人的爱之使者。他们用一千多个日夜为人解忧的故事,彰显了时代精神,温暖了众多家庭。他们就是中科院住宅区枫林绿洲志愿者服务站的爱心群体。
北京奥运村的近旁,有一片高楼林立的住宅区:中科院家属院枫林绿洲社区。对面是被称为科学城的天地园区。这里的春夏秋冬,总有彻夜不熄的灯光。被戏称为“上管天(天文)、下管地(地理)、中间管自己(研究生命、生物)”的科学家们,当岁月的风雨染白了鬓发,一批批老同志退休了。如何安度晚年成了现实的问题:多数只有独生子女却不在身旁;有的人孩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无法陪伴老人;丧偶离异的,晚年更加寂寞、孤独。居住环境又是关门闭户,钢筋水泥阻断了彼此的相望。
从中科院机关退休了但还年富力强的有心人,体谅到退休老人的疾苦,开始商讨谋划创立互助组织的事。在中科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支持和退休处的具体帮助下,院“联建办”免费装修出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中科院枫林绿洲志愿者服务站”就于2014年成立了。2016年成为北京市学雷锋先进单位。
这里是中科院职工在北京集中居住的社区,大家退休前就认识,因此大家乐意来此聚首叙旧、谈天说地。这里成了单位与退休人员沟通的中转站,民意的沟通、物品的交接,单位的好多事可在这里对接处理。中科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副局长曹以玉夸服务站成了中科院机关的驻“外”机构、感情联系的纽带和管理工作的抓手。中科院医务室的人来这里为老同志报销医药费,免除了大家去机关报销的几十里的奔波之苦。人们说这里是老年朋友分享快乐的空间站,每天走出自家门户,在这里读书看报,见面“话疗”,极大舒缓了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这里更是大家互助帮扶的平台,老同志家的生老病死的“情报”传递到这里,志愿者登门相助,使老年人有了寄托和依靠。服务站还是正能量的“加油站”,有两个退休干部党支部在这里开展活动。
枫林绿洲志愿者服务站为老同志居家养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可复制的辅助模式。中科院老干部局支持这一志愿者互助服务形式的试点,是对老同志在社区自我服务和管理的一种重要创新。国家机关各部委有很多这样集中居住的大院,不断有一茬一茬的人退休,他们都可以像中科院这样创立这种接力式的、可延续的、部门自有的互助志愿服务组织,减轻国家社会养老的压力。
志愿者服务站三年来坚持不改初心,目前11位志愿者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平均年龄近66岁,人们夸他们是“大妈级”的热心人,“大爷级”的“活雷锋”。
志愿者也是克服着自身的困难,用爱心的力量支撑自己坚持为老同志服务。他们在为别人排忧解难的时候,自己也背负着生活的艰辛:一个老干部,遭遇晚年丧子的不幸,自己也罹患癌症,但仍坚持来服务站工作;有的遭遇婚变;有的得了癌症;有的多次动了大手术……但他们仍然不改初心为大家服务。
他们秉承的理念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们坚持的是“志愿者服务站”永远“在路上”!他们坚信的是: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中科院枫林绿洲服务站的志愿者们,他们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中国的科坛注入正能量,他们用自己的晚年奏响了和谐社会的交响!
(本期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稿费事宜请与编辑联系)
《中国科学报》 (2017-09-15 第7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