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2000多年前的人,无论是作为黄种人的中国人还是白人、黑人等,外貌都美不到哪儿去,能赶上石像牛郎织女就算是天大的造化了。】
8月28日七夕当天,一则关于牛郎织女石像的微博在网上引发热议。微博称,最标准的牛郎织女塑像位于西安市长门区斗门镇,是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所置,“这对塑像最权威,皇家认证”。配图显示,牛郎织女脸型又大又圆,配上硕大无比的鼻子,使得不少网友质疑,“这长相一年见一次都嫌多”。
牛郎织女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最初源于民间故事并演绎成文学作品,到最后上升为美好爱情的象征,进而成为中国情人节——七夕的源头,织女也成为中国维纳斯的标志。看多看惯了美人维纳斯的画像,当然以为织女是美女,相应的,牛郎也应当是帅哥,否则就不般配了。
牛郎织女成为帅哥美女的路径既与世界接轨,但中国特色更多,并且涉及心理和生物学等因素。起初,无论是传说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没有提牛郎织女是否为帅哥美女。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中的是:“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及至西汉《淮南子·风俗通》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废织纴,责令归河东”。既然是天帝之女,就是仙女,仙女也等于美女,这恐怕是织女是美女的滥觞。到了南北朝任昉的《述异记》就明确了织女就是美女:“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既然是美女,牛郎也当然要俊男了。
古代的各种绘画艺术也逐渐确立了牛郎织女为帅哥美女的形象。最早的汉代墓葬画像石中刻画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像左上方有七星相连,呈圆形,内雕玉兔,象征月宫。其下四星连成梯形,内有一高髻女子拱手跪坐,为织女,即女宿。画中右上方三星为牵牛星,牵牛星下为牛郎牵牛。但是,这个画像石中根本看不清人物模样。
到了后来,各种艺术作品,如石刻、木刻、中国画、连环画、剪纸、邮票、瓷器、舞剧、电影等的牛郎织女形象都是清一色的帅哥美女,即便没有塑造成立如芝兰玉树、笑如朗月入怀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也还是俊男靓女的标配。
不过,帅哥美女的标配形象也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因素,即曝光效应,如果多次甚至天天见到某个人,就会因为曝光次数多而熟悉这个人,人们会比陌生人更喜欢一位熟人,觉得他比陌生人更美。
不过,从艺术创作的程序、生命演化和生物学的角度看,其实斗门镇的牛郎织女石像更真实。这对塑造于西汉时的牛郎织女石像既可能参照了文献记录,更多的是参考了当时中国人的相貌,也就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模特来雕塑的。说不定,当时依照的真人模特已经很美了,而生活中的真实个体却比这两个石像的模特还不如。
这并没有丑化中国人,因为,人类的演化就是一代比一代强,一代比一代美,当然审美标准不一样可能会有时代和个体认同的不同,但总体上演化的规律都是由丑到美,由弱到强,即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强健与美丽。
人的相貌起源于鱼脸,这种鱼就是“初始全颌鱼”,是一种已经灭绝的远古鱼类,它可能是最早“有脸”的生物,在距今4.4亿至3.6亿年之间统治着全球的海洋、河流和湖泊。这个时候的鱼(人)脸(相貌)可以说是最难看最丑陋的。
再后来到60万~100万年前,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使得南方古猿分出一支来形成了直立人(路径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才把早期人类外凸的吻部收缩,面容与灵长类有了显著的差异,形成了平正而和善的面容,为今天人的相貌奠定了基础。但是,以今天的眼光看,那时的人类还是奇丑无比。
西汉时期是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000多年前的人,无论是作为黄种人的中国人还是白人、黑人等,外貌都美不到哪儿去,能赶上石像牛郎织女就算是天大的造化了,因为人除了面容还在演化之外,还有决定人们相貌的基因也在形成和巩固,具体而言,有5个基因可以决定人们的相貌。
即便牛郎织女石像当时依据的模特就是现实生活中长相平平的凡夫俗子,从艺术的角度看是更贴近生活和更真实的,从生活的意义来看,也更体现了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平凡的相貌和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更能决定伴侣是否能长相守和忠贞不渝。
《中国科学报》 (2017-09-15 第7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