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8-15
选择字号:
智能车背后的工程师精神

 

北京交通大学参赛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北赛区现场。

■本报见习记者 王之康

这几天,北京交通大学大四毕业生谢文超正在日夜忙碌着,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2017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即将到来了,兴奋的是,在前段时间的华北赛区中没能解决的一个难题,最近终于解决了。

这项以智能汽车为竞赛平台的多学科专业交叉的创意性科技竞赛已有十余年历史,它要求使用规定型号的微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模块,通过增加道路传感器、电机驱动电路以及编写相应软件,制作一部能够自主识别道路的模型汽车,按照规定路线行进,以完成时间短、完成规定动作次数多、消耗电能少者为优胜。

日前,该赛事华北赛区比赛在河南理工大学举行,共有80所高校的336支队伍参加,北京交通大学派出20名学生组成的6支参赛队最终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谢文超所在的北交银杏队就是获得一等奖的队伍之一。

从2008年至今,北京交通大学已经连续十年参加该赛事。那么,佳绩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这又是一支什么样的参赛队?

因为兴趣所以坚持

其实,这是谢文超第三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了,在北京交通大学今年的参赛队员中,他也是唯一一个大四学生。

“大二参加比赛时,我主要是跟着学长学习怎么做,大三时就开始独立制作了,而且发现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新方法。”谢文超说,今年参加比赛,主要是因为有兴趣,而且自己报名的“电磁节能组”项目是首次出现在比赛中,所以也是一个挑战。

而正是出于这样的兴趣,作为一名大四学生,他才拿出八个月时间投入这项赛事。

“学校从去年11月开始组织报名,180多名来自多个学院的学生自由组队,今年4月进行校内竞赛,6月又组织了一场选拔赛,最终才选出参赛的20名学生。”指导老师马庆龙说,能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并不多,因为比赛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不少学生因为觉得难度大而放弃。

对于马庆龙所说的难度大,首次参赛的大一学生李中浩深有感触:“因为比赛对本科生的年级没有限制,所以大一学生也能参加。但是,我们对硬件和软件都不甚了解,一切都要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自学,真的很困难。所以,除了花费大量课余时间学习外,还要多去实验室请教学长、学姐。”

实际上,花费大量时间的不仅仅是大一学生,其他年级的参赛队员也会把自己的绝大多数课余时间用在准备比赛上。

“平时课下和周末,以及学期结束后的假期,基本上都是待在实验室。”谢文超说,可能早上不会去太早,但是晚上一定是等到实验楼要关门了才会回宿舍。

“晚上加班是常有的事,因为感觉时间根本就不够。”大三队员苏力日说,从实验室回去后,有时还会在宿舍调试软件部分,一直忙到三四点,天亮后再去实验室测试。

不过,即使把自己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准备比赛上,谢文超和苏力日却都觉得“并不枯燥”,因为“在实验室做智能车,满脑子都是程序为什么失败了?别人的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好而自己的却不行?”然后促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每当一个新问题得以解决,心中还会产生难以言说的成就感。

学习是最大的收获

谈到参加比赛的收获时,苏力日说:“不仅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真正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还能接触一些科技前沿的新技术,比如图像识别的智能车,对自己的眼界也是一种开阔。”

谢文超则觉得,三年的智能车参赛经历,让他收获最多的不是友情或爱情,也不是加分或奖学金,而是一种锲而不舍、有始有终的求学方法。

“在残酷的比赛中,留到最后的往往都不是提前几天赶工刷夜的队伍,而是从一开始就认真对待的人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说,不仅是比赛,生活中很多事情也都需要认真对待,脚踏实地下功夫,最后才能提升自己。

而在马庆龙看来,比赛不管是在专业技术方面还是在人文素质方面,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锻炼。

“从技术上讲,智能车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学生可以将其作为非常好的实践平台。”他说,在非技术方面,学生们还要考虑团队合作、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等,“很多学生之前不认识,通过比赛成为很好的朋友,之前还有他们一起组建团队进行创业的案例。”

此外,参加过比赛的学生,其将来无论是工作还是读研,出路都很好。

“我之前大概计算过,参赛学生的80%都是保送研究生或者出国留学。”马庆龙说,不是因为他们参加比赛就获得了保研资格,而是他们通过比赛学到了更多知识与技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掌握得更加扎实,变得更加优秀,从而受到青睐。

对于即将于8月下旬到来的全国总决赛,马庆龙并不要求学生们一定要拿到什么名次,而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与其他学校队伍的较量,学到一些东西,这是我最关注也是最期待的”。

闪耀的工程师精神

而相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大二队员李睿超来说,学到更多的则是一种工程师精神。

“工程师精神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精深,最重要的是一份责任的担当和严正的品行。”他说,这种精神已经融入到了队伍的每一版印制电路板、每一个焊点和每一行代码,从智能车的组装到第一次跑在赛道上,贯彻始终。

在马庆龙看来,这种工程师精神其实是和“工匠精神”一脉相承的,“是一种专注的、探索的、孜孜不倦的精神,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

“在给学生做竞赛培训或者上实践类课程设计时,我一直都向学生强调,除了要掌握专业技术实践能力这种工程素质外,也要有工程的人文精神。”他说,心中要揣着几个问题,比如说有没有想到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生活之中,给人们带来便利,给社会带来发展?有没有想把自己掌握的这种知识、技术进行科普推广,让更多人掌握它?有没有很好地关注职业道德,不做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

“这都是工程师精神的一部分,从另外的专业技术角度讲,我们凡事不能仅局限于理论,更要注重实践,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不能凭感觉说话,这其实也是工程师精神的一部分。”马庆龙说。

而不管是马庆龙还是诸多参赛学生,都希望这种工程师精神能像北京交通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样,十年不衰,代代相传。

 

《中国科学报》 (2017-08-15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