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8-10
选择字号: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

化石证据提出现代人抵达印尼新时间线

据本周《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最新化石证据表明现代人类约在7.3万~6.3万年前抵达印度尼亚西亚苏门答腊岛,早于多峇巨灾发生之前。虽然之前的遗传研究表明,6万多年前的东南亚已有现代人类存在,但是实际的化石证据却是间接而又匮乏的。

Lida Ajer是苏门答腊岛巴东高原的一个更新世岩洞,拥有丰富的雨林动物群,于19世纪末首次被发掘,从中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的Kira Westaway及同事重新对Lida Ajer进行调查,他们鉴定出这两颗牙齿具有现代人类特征,并使用三种不同的测年方法确定化石年份。他们使用红热释光和红外、后红外释光技术测定沉积物年代,从而确定埋藏年代;使用U系测年法测定相关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年代,从而得到年代范围。

Lida Ajer代表了一个最早的证据,证明现代人类曾在雨林环境中生活。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人类首选的走出非洲的路径是沿海迁徙,因为海洋环境更有利于人类生存。相比之下,在雨林里,资源空间分布高度分散且呈季节性变化,而且食物营养不足,会对人类定居造成严重困难。成功开发雨林环境需要复杂的规划和技术创新,而作者的数据表明,这些能力早在7万年前就已存在。

《自然—通讯》

科学家发现此前未知的燃煤副产品

近日,《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研究对煤灰样本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了大量新的潜在毒性无机化合物。这些发现为监测燃煤排放提供了新的环境指标。但应当注意的是,该化合物的潜在毒性效应是在斑马鱼中测试的,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尚未经过评估。

已知燃煤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燃煤产生的颗粒物会造成空气污染;据估计,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会造成330万的过早死亡案例。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Michael Hochella及同事对取自中美两国12个火电站的煤灰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所有样本中都存在大量纳米尺度的低价氧化钛颗粒—— 一种此前未知的燃煤副产品。这些颗粒,即所谓的马格涅利相,是由煤炭中天然存在的TiO2燃烧产生的。作者提出或可在全球范围内将这些无机化合物用作环境指标,用以评估燃煤的影响。

该团队还使用斑马鱼进行了毒性测试,发现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马格涅利相可能对斑马鱼胚胎产生有害影响。但他们强调,关于这种毒性对人体组织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测试。

《自然—人类行为学》

研究揭示人们对无神论者存在道德偏见

8月7日,《自然—人类行为学》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宗教信仰者和无神论者都会凭直觉认为实施极端不道德行为(如连环谋杀)的人可能是无神论者。该研究发现,在纳入研究范围的13个宗教国家和世俗国家与地区中,大部分都存在这种针对无神论者的偏见。研究表示,尽管公开的宗教狂热在许多国家已经减弱,但是上千年的宗教传播已经产生了一种牢固的观念,即道德需要有宗教信仰支撑。

美国肯塔基大学的Will Gervais及同事在3000多名来自5大洲13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中,检验了有关不道德与无神论之间关联的认知,这些国家中有宗教信仰浓厚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印度,也有非常世俗的荷兰等。为了量化针对无神论者的偏见,他们向被试者描述一个不道德的人:一开始折磨动物,最后杀人以图刺激。

结果显示,人们将极端不道德视为无神论代表的可能性几乎是将其视为宗教信仰者代表的两倍(芬兰除外,新西兰程度较低一点),而且无神论被试者对无神论者表现出了同样的偏见。该研究表明,凭直觉对无神论者产生道德怀疑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从文化角度看却广泛存在。

(张章/编译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中国科学报》 (2017-08-10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2029年,“毁神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人类首次通过欺骗眼睛观察到新颜色 柔性钙钛矿/CIGS叠层电池效率创新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