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东
教育系统的功能是指教育活动所产生的功效和职能,这种功效和职能外在于教育系统,表现于人、环境和社会之中。从教育哲学角度看,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概念紧密联系,其中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称为教育的内在价值/本体价值,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价值称为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社会大众难以理解教育功能的复杂分析。在生存竞争压力下,家庭收入较少的部分人士倾向直接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工具价值,关注教育能否直接导致个体进入精英学校、增加收入、提高社会地位等目标。在中国和世界迅速变化的环境下,个体对教育的感知外化为两种极端思潮,一种为教育万能论,一种为教育无用论。
教育万能论将教育功能无限放大。在个体层面,认为教育必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加个体的谋生能力和享受能力;在社会层面,认为教育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劳动力,毫无疑问地促进经济进步和科技发展,促进社会民主和稳定。教育万能论倾向认为教育是解决社会所有问题的钥匙,其政策倾向就是扩大教育的规模和年限,例如将义务教育扩大到幼儿园阶段的论点,极端扩大本科、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论点等。教育万能论会导致一种社会舆论倾向:既然教育是万能的,那么一旦社会出现某种问题,这种问题一定被归因于教育的不当。
对教育万能论的一种批判是“理论的教育无用论”,其代表人物是科顿姆。理论的教育无用论其主要目标在于弱化社会及个人对教育工具价值的过度期待,突出强调教育的本体价值,期待经由对教育无用的理论坚持以避免因教育万能论而导致的对教育的批评和无端指责,从根本上打击轻信教育“必定”/“毫无疑问”有用而对教育寄予过高不合理期望的人们。这种教育无用论坚持教育的本体论价值,努力避免将教育过度功利化以实现“无用即大用”的目标。
教育无用论在民间则有另外一种表现。这种教育无用论没有以上复杂的、难以令人理解的逻辑,我们可以称为“直觉的教育无用论”。在生存竞争背景下,基于简单、清晰的实用主义逻辑,个体期待自己和家庭对教育的经济和时间投入未来一定会带来经济条件变好、社会身份向上变迁和生活条件改善。如果教育没有立即帮助个体实现以上目标,那么他们认为,教育就是无用的。值得警惕的是,“直觉的教育无用论”一不小心就会滑向对社会发展有害的“反智主义”。
在我国现代教育系统构建的逻辑尚未完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而受教育者难以分辨的情况下,一些家中经济情况较差的受教育者,其简单的实用目的确实没有很快实现,有些还面临破灭的危险。
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以下制度因素可能与“直觉的教育无用论”相关:(1)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本理论引导下先行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速度过快,毕业生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形成很好匹配,因而毕业生就业难,毕业生之间竞争加剧。(2)存在过度教育。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速度过快,缺乏淘汰和质量维护机制,因而过度教育者向下竞争工作岗位,如博士毕业生竞争一般办事员职位。(3)教育质量不高,教育质量提升缓慢,其具体因素包括教师更新缓慢、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以及所导致的学生学习投入不足等。(4)专业设置与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不匹配,缺少专业设置迅速调节机制,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较小。(5)存在学费价格与教育质量、毕业生收益倒挂的情况。北大清华等精英高校财政补贴极高,学费极低,未来毕业生个人收益高;在另一个极端,民办高校财政补贴少,学费较高。这一点被形象地概括为“优质平价,低质高价”。(6)学习者由于自身和家庭背景限制,在教育发展关键期,例如在高考志愿填报阶段不能够很好地选择高校和专业,其自身的能力、期望与未来的学习不能高效率匹配。(7)由于劳动力市场初级工作岗位稀缺,初级岗位工资增加,如月嫂、快递员、瓦工、木工等,这引发个体后悔以及对教育无用的指责。
以上因素汇集后就形成了“直觉的教育无用论”思潮,具体表现在高三学生放弃高考、学生对大学教育满意度低等现象。如果不用严格的学术语言,可以简单回应如下:教育不是万能的,无法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也不确定会满足个人的所有期待,教育和投资一样都有风险,需要谨慎选择。高质量的教育相对低质量的教育更加“有用”,需要谨慎选择。与教育相比,个人不懈的学习、努力和追求具有更大价值,更是决定性力量。马云和坚持学习的北京大学保安群体(500多名深造)就是范例。以上回应当然单薄,我们仍需对教育系统进行持续研究和改善,其中包括对宏观教育系统逻辑的反思,也包括微观层面对高校、院系和课程的点滴变革。
立即行动非常重要。例如,学习者基于自身家庭经济情况、自身发展需求的学习动机如果能与大学专业匹配适当,就会减少教育无用的感觉,提高教育系统效率。当前提高匹配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对大学和专业的了解,帮助他们在六月高考填报志愿关键期提高院校和专业匹配度。2016年夏季,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延庆、叶晓阳、马莉萍等师生在宁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今年志愿服务将扩展到在宁夏、安徽等地区,这是教育者的责任担当。这种担当相比争夺状元具有更大的人文和社会价值。
《中国科学报》 (2017-06-27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