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晨阳、张晴丹)6月26日11时10分左右,在四川茂县山体高位垮塌救援现场,安监救援队伍的边坡雷达设备监测出垮塌位置发生位移和变形,极有可能发生二次滑坡,救援人员按照要求紧急撤离。专家指出,受灾地区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地质因素。
参与救援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何思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前现场仍有可导致潜在风险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滑坡后缘还存在不稳定体;二是坡面还残留大量松散物源,在降雨条件下,可能造成新的灾害。”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刘传正指出,此次灾害不是单纯的高位垮塌,其主体还是山体滑坡。单纯垮塌或许还能留下较多生存空间,但滑坡除了土石砸落覆盖外,还会推动地面建筑等滑行一定距离。在这个过程中,大小颗粒的土石会填满空间,更易令受害者窒息。这种情况对搜救非常不利。
何思明则表示,这次滑坡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冲击破坏和淤埋方面,救援难度非常大。他说:“这提示我们,诸如潜在灾害预判、定量风险评估等灾前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像这样的大型灾害一旦发生,现有的科技手段也很难挽救更多生命。”
据媒体报道,此次搜救过程中,四川安监应急救援队伍还紧急调运了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其直径2.7米,载重45.5公斤,30分钟可以扫描整个坍塌现场。
无人机上搭载有激光雷达发射器,每秒可发射50万个激光束,能够快速、动态采集大量高精度点云数据,从而得到厘米级精度的三维模型,一方面反映地物实际特征,另一方面还可获取地物的绝对坐标。
此外,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可以对坍塌现场的地形进行快速测绘建模,得到整个受灾现场及周边的数字模型,形成三维地形图。
目前,四川省安监局正在利用无人机和生命探测仪的协同作战,开展地毯式生命搜索。
《中国科学报》 (2017-06-2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