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三大病害之一,生产上一直缺乏高效安全的化学防治药剂。近日,国际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在线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刘峰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配位组装微囊化策略可以提高吡唑醚菌酯的田间药效和环境安全性》。这意味着稻瘟病有了更安全有效的防治药剂。
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对稻瘟病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但对鱼、溞等水生生物具有高毒性,在水田病害防治上登记受到限制。目前只有巴斯夫欧洲公司拥有一个临时登记证。如何平衡好药效和毒性,是科研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
山东农业大学农药加工与使用技术团队博士生李北兴和硕士生王伟昌,在导师刘峰和慕卫教授的指导下,采用单宁、铁等可降解材料,配位组装包覆吡唑醚菌酯,获得了不同组装层数的吡唑醚菌酯微胶囊。
经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证实,通过连续组装可以线性提高囊壁厚度,从而有效控制芯材的释放速度。采用该技术制备的吡唑醚菌酯微胶囊在水中为规则的球形,喷施到水稻叶面上,随着水分的挥发,微胶囊受大气挤压变形,可快速释放活性成分,控制稻瘟病发生,而落入水中的微胶囊仍可保持原来稳定的形状不释放,大大降低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经测定,微胶囊与常规乳油和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相当,对斑马鱼、大型溞、非洲爪蟾等水生生物的毒性比常规剂型降低10~30倍。
该包封策略高效、简便,适用于现有的多数农药品种,包覆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开发前景。目前,这一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山东济宁一家农药企业正与团队洽谈成果转化事宜,不久后可向农业部申请农药登记许可。(翟荣惠 许永玉 方舍)
《中国科学报》 (2017-06-14 第6版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