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喜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5
选择字号:
荐书

 

《信仰与观看:哥特式大教堂艺术》,[法]罗兰·雷希特著,马跃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哥特式大教堂艺术只是关于尖形拱券、飞扶壁等建筑技术的创新吗?抑或是否可以被简单地视为一种关于光线的审美?人们所惯用的那套对哥特式艺术的解读语言,忽略了怎样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世纪的人们如何看待图像和空间?又如何将其与信仰关联?

罗兰·雷希特就哥特式大教堂艺术提出全新定义,为我们理解大教堂空间打开了崭新的维度。作者系法国著名艺术史家、博物馆学专家。


 

《我这一辈子》,老舍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本书为老舍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珍藏纪念版,精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断魂枪》《我这一辈子》等中、短篇小说名篇,以及《济南的冬天》《想北平》《大明湖之春》等散文名篇。

这些作品多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挖掘对人民生存、命运的思考。这些文章或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轨迹,或书写知识分子的生活趣事,或描摹各地的风土人情,其作品充满生活情趣,其文笔细致入微,极尽渲染之笔触,更贯穿着老舍先生一贯的幽默风格,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体味人生哲思。书中还收录8幅老树画画精美插画。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阎云翔著,龚小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

阎云翔于1989年以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他曾生活的村庄,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等。

阎云翔成名之作《礼物的流动》同时出版。


 

《假作真时》,黄昱宁著,译林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二十年的笔耕与淬炼,黄昱宁在阅读、写作、翻译、编辑四种身份里自如转换,也深谙 “讲故事”之道,本书既是她多年来的创作总结,亦包含了一位文学工作者对于写什么以及如何写的探索。

全书收录了怀念已故老翻译家陆谷孙、傅惟慈、吴劳的文章,以及《ONE·一个》热文:听着听着就老了+写着写着就散了+吃着吃着就淡了。这些饱含深情的私人记忆既包括了作者亲近的家人、交往多年的翻译前辈,也有对热腾腾成长岁月的细致描摹……字里行间所勾勒出的对一个时代的回望,引人回味与共鸣。(喜平)

《中国科学报》 (2017-05-05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