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4-17
选择字号:
研究称寒武纪大爆发主幕期间中国南方未见大规模氧化事件

 

本报讯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向雷助理研究员、张华副研究员等所组成的研究团队,对浙江省西部一口井的钻芯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获得的铁组分数据显示,从埃迪卡拉纪蓝田组到寒武纪第四阶荷塘组自始至终都处于缺氧环境,未反映任何氧化水体。

与此同时,该套地层中还发育了三段连续的硫化环境。这套罕见的铁组分数据代表了前人所未报道过的寒武纪早期中国南方持续性的硫化水体环境,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该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寒武纪大爆发自达尔文开始,一直为国际地质学界所聚焦。中国古生物学家自1980年代在云南帽天山发现澄江动物群后,大量代表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地质学家对地球大气—海洋系统从地球诞生之初的缺氧环境以怎样的型式、在什么时间节点逐渐演进到接近于现代的富氧状态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并且这被认为是地球早期生命研究中最核心的环境因素之一。

近年来,分别发生于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的两次大氧化事件逐渐被大家认识和接受。但是,即使经历这两次大氧化事件之后,地球海洋—大气系统的含氧量水平仍与现代值相距甚远。

因此,在新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之后,必然还存在着一次或多次大幅度的氧化事件,这些氧化事件是否发生在寒武纪早期,抑或是否发生在恢弘壮丽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主幕期间(寒武纪第三阶),更或者海洋—大气含氧量水平是否要接近于现代值海洋生物才能够实现生物进化上的大突破等等,这些科学问题近年来广为主流学术期刊所关注和讨论,但尚无定论。

向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通过对有机碳含量及钼、铀等微量元素的细致研究发现,在寒武纪大爆发主幕期间,中国南方海洋并未发生全面氧化。相反,在浙西等地缺氧水体还有一定程度的扩展,而海洋钼与铀含量真正上升到接近于现代值发生在寒武纪大爆发主幕之后(寒武纪第四阶)。从而,寒武纪大爆发主幕期间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大气与海洋氧化事件。”

考虑到多细胞生物的大爆发确实需要其生存的海洋水体具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并且在经历了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的两次大的氧化事件之后,在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的期间,海洋的溶解氧(至少是局部地区)在海退事件或风暴事件等的触发下已经足够多细胞生物的爆发式演化,因此研究团队认为,真正导致寒武纪大爆发的直接或触发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沈春蕾)

《中国科学报》 (2017-04-17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