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起
今年全国两会,“特色小城镇”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然而在此前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泥沙俱下,自毁名声的案例屡见不鲜。
我国的小镇从来不缺少“特色”,而是缺少真正尊重本地居民的历史记忆和美好向往,真正提炼本地特色并把“特色”加以保护、传承的眼光和能力,缺少对本地文化的深入分析以及对相应服务业的把握提升。因此,特色小镇要成为创造的有效供给平台,必须突出独特产业定位这个“魂”,使产业、文化联动发展,使小空间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汇聚各种新技术,提供高质量新产品。
发展特色小镇要走文化传承创新之路。一个小镇的文化特色要真正树立起来,除了需要有经济支撑和差异性概念外,更需要有一批“文化人”“乡贤”,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扎根生活,联结社区,自觉承担起本地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建设和品牌营造的重要责任,为当地培育出独特、真实、有品质、有细节,能为本地生活与生产持续注入活力的“有根”的地方文化。
发展特色小镇要聚集特色文化产业,培育特色产品,强化产业支撑。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按照“特而精”的要求,切实增强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度,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布局特色文化小镇。
各国特色小镇往往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市集等“独门秘笈”。这些富有特色的技艺产品,通过高标准的质量要求与精致化的设计和传播实现了较高的品位和价值,并依据历史产业孵化出各地独特的经济生态。相比之下,中国无论设计制作还是销售交易空间都缺少美的体验,未能体现出中式田园生活方式的美好与吸引力。因此,特色小镇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培育特色产品上,放在营造诚信和谐的产销氛围上,放在城乡投资人与本地居民基于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共建共享上,放在提供高质量的精品企业上。
发展特色小镇还要多种产业齐头并进,差异化发展。走特色化产业发展道路,是特色小镇能否延续下去的关键所在。要坚决摒弃“千镇一面、一哄而上、盲目造镇”的做法,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支持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带动辐射有力的特色小镇。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特色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要有精准化、精细化的规划和运营,这既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也是新城镇化模式的重要特点。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尽可能融入城市网络集群以增强竞争力,城市区域中的每个特色小镇都可能承担着重要的全球性或区域性角色,成为某一类市场的控制中心、某一类服务的供给中心。
(作者系财政部会计标准战略委员会委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7-04-1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