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2-28
选择字号: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发现猕猴比小鼠更适合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研究

 

本报讯 (记者郭爽)日前,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郑萍课题组与中科院马普计算所韩敬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猕猴)较小鼠更适合于研究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调控机制。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基因组研究》。

科研人员绘制了首个猕猴着床前不同阶段胚胎发育基因表达图谱,该工作发现了可能调控猕猴胚胎合子基因组重编程及合子基因组激活的母源基因和调控网络。并且,通过系统比较和分析小鼠、猕猴及人卵细胞及早期胚胎发育表达谱数据,结合功能验证,揭示了灵长类(猕猴及人)卵和早期胚胎维持遗传物质稳定性的能力显著低于小鼠,差异主要表现在DNA损伤反应通路的激活及DNA同源重组介导的损伤修复途径上。

这一研究还解释了人及非人灵长类早期胚胎存在较高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及发育成功率低下的现象。最后,研究还指出了当前在猴中利用CRISPR/Cas9技术及DNA同源重组原理,进行精准基因替换效率极其低下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在细胞合子期通过导入重组酶增强同源重组能力,有望提高猴精准基因敲入的效率。

《中国科学报》 (2017-02-28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20250502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研究者为蔷薇属物种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