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文浩 胡文强 王曲梅 裴惠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2-28
选择字号:
环球科技参考

 

海底多金属结核开采影响生态系统

近日,《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刊发文章《生物对模拟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干扰的反应》称,美国国家海洋委员会(NOC)科学家首次发现,深海结核采矿活动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明显的影响。

近年来,多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所需的高质量金属新来源,覆盖在全球深海海底的大量多金属结核成为了新的开发目标。这些结核分布在世界大洋底部水深3500~6000m海底表层,其中含有锰、铁、镍、钴、铜等几十种元素。据科学家们分析估计,世界洋底多金属结核资源为3万亿吨,仅太平洋就达1.7万亿吨,其在海床上存在历史约有数百万年。虽然目前暂无大量的商业开发,但是许多国家的开发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展开,国际海底管理局已经在太平洋中部地区授予了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勘探许可证,但是,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将会产生的环境成本研究目前较少。

来自NOC研究人员系统评估和测试了太平洋7个地区多金属结核开发对海底动物物种密度和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发现开发多金属结核矿物将会对海底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研究人员模拟评估了比任何采矿计划更小的研究区域,结果显示开发活动将会造成严重和长期的海底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锐减,这种影响甚至会在26年之后仍然存在。虽然这些生态系统最终会有所恢复,但是很少有系统可以恢复到以前的基线水平。研究人员称,至2050年,全球将有约90亿人口,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海洋,特别是深海地区,以寻求食物、清洁能源和战略矿产的供应,而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提供关于采矿潜在生态风险的关键信息,对于如何开展这些采矿活动至关重要,将为未来转向海洋提供决策支撑。(刘文浩、胡文强)

侏罗纪大洋缺氧促进大型湖泊碳固定

近日,《自然—地球科学》发表的《侏罗纪早期大洋缺氧事件中膨胀湖泊系统的碳固定》一文指出,侏罗纪早期大洋缺氧事件引发了全球大型湖泊有机质的大量埋藏,进而加速了全球碳循环过程。

尽管侏罗纪早期大洋缺氧事件在海洋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在大陆气候与环境变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却比较匮乏。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来自湖泊中黑色页岩的孢粉和地球化学相关数据,研究了侏罗纪早期大洋缺氧事件对大型湖泊碳循环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水文循环的增强使侏罗纪早期大洋缺氧事件引发了湖泊有机生产力的增加,进而促进了河流的营养供应,导致仅四川盆地就有约460吨的有机碳被固定,形成了全球碳循环的一个主要负反馈。而海洋和大型湖泊系统营养物质的加速供应加速了全球碳循环过程。(王曲梅)

当前海洋表面温度类似于末次间冰期

近日,《科学》发表题为《末次间冰期区域和全球海洋表面温度》的文章指出,如今全球海洋表面温度与末次间冰期非常相似,而当时全球海平面比现在高6~9 m,这预示着全球海平面可能会在未来数千年上涨超过6m,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令人担忧。

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的时期。末次间冰期被认为发生在12.9万~11.6万年前,被认为是地球没有人类活动前最温暖的时期之一。但是,对于末次间冰期海洋表面温度的重建一直存在不确定性,先前研究认为末次间冰期海洋表面温度与当前的差别不高于2 ℃。

以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为首的研究团队,分析了83处地点海洋沉淀物岩芯记录,获得了关于末次间冰期海洋表面温度的104份记录数据。研究人员将这些得自岩芯的数据与观测到的1870~1889年和1995~2014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12.9万年前末次间冰期开始时,全球海洋表面温度比1870~1889年的平均值高出约0.5±0.3 ℃;此后温度缓慢上升,4000年后达到峰值,与1995~2014年的平均值相当。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有助于未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暖对海洋的影响。

(裴惠娟)

《中国科学报》 (2017-02-28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20250502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研究者为蔷薇属物种演化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科学家在AI模型中内置“防火墙” 探秘繁殖密码:铺就葡萄育种“黄金路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