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峒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2
选择字号:
打造立体式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体系

 

北京市科委打造立体式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科技新星培养交流活动。

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坚实的智力支撑,是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

■斯峒

在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北京市科委深入贯彻落实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强整体谋划,积极改革创新,牵头实施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计划。

多年来,通过政策突破、平台搭建、持续跟踪培养等模式,北京市科委努力打造高端化、多层次、立体式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系,推动首都科技人才国际化、高端化、一体化发展,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科技新星计划:

青年科技骨干成长的摇篮

新星计划是针对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骨干,突出对青年科技人才独立牵头承担科研项目给予支持,自1993年启动实施,到目前已经遴选出26批2395名科技新星。

科技新星计划非常注重联合培养。自2010年开始,北京市科委加强社会资源统筹力度,创新实施科技新星联合培养模式,先后与301医院、总后勤部卫生局、北京工业大学开展了科技新星联合培养工作,旨在充分发挥人才单位的积极性,统筹社会资源共同推动科技新星选拔、支持和培养。自2018年开始,新增加了与市安全监管局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科技新星联合培养工作。

截止到目前,联合培养出的8批160名科技新星,带动社会出资3700万元。

科技新星计划也十分注重交叉学科合作。在科技新星日常管理工作中,北京市科委加强对入选人员的培养力度,组织各类研学活动,包括交流会、研讨会、论坛、外地考察交流、素质技能提升培训等活动。

2012年,北京市科委启动科技新星交叉学科合作课题,对不同领域或学科合作、具有明显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符合首都重点发展方向的项目进行资助。这些资助项目学科跨度较大,主要领域包括医疗卫生与电子信息、医疗卫生与材料、医疗卫生与装备等。交叉学科合作成果产出丰富,部分项目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成果推广效益。

科技新星计划通过与依托单位共同推荐选拔、培养管理,对许多科研单位的科技人才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示范性作用。新星计划成为许多科研单位开展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抓手,许多科研单位受新星计划的示范性影响,开始在本单位设立青年人才计划项目,并与新星计划有效衔接。或者对于新星计划入选人员,在申请单位其他人才计划或项目时给予倾斜。

为服务科技人才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破围墙、进市场”,北京市科委还针对科技新星推出了首都科技人才成果转移转化实训班。

事实上,来自院所高校的科技人才,对技术入股与技术转让的需求较大,但在知识产权、法律基础、股权融资、财税基础、产品影响、科技政策理解等方面,科技人员还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为此,实训班以“为科技新星入选人员发展增值、为首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为宗旨,在科技新星入选人员已有服务的基础上,将“更大范围凝聚成果转移转化力量、更精细化填补市场经济知识空白、更深挖掘科研人员已有成果、更密切跟踪科研人员发展进程”作为不断寻求新突破的工作重点,着力打造首都科技人才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品牌。

目前,科技新星计划通过资助青年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批既懂学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专家。据统计,其中获得正高级、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平均年龄比北京市科研人员平均水平小3~4岁,5人成为院士,超70人次分别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140余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新星计划已成为青年科技人员名副其实的第一桶金。

领军人才工程:

打造创新创业先锋队

科技创新,首先是体制机制创新,一流的机制才能出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成果。北京市科委启动的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正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和体现。

“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是《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12项重点人才工程之一,是北京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以培育壮大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自2011年实施以来,到目前已经遴选出8批240名领军人才。这些领军人才所属专业领域与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布局相一致,涉及电子信息、医疗卫生、新材料等“高精尖”领域。

被推荐的领军人才须满足50岁以下,仍然工作在科研一线,并主持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项目等条件。具备科研水平一流、管理能力突出、成果国际前沿、专业贡献重大等特征,并能够引领和促进新兴学科形成与产业关键技术发展的人才,也是入选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条件。

此外,领军人才是在学术道德、科研能力、组织协调、项目管理等方面有突出表现,且具备出众的个人魅力和团队凝聚力的高层次人才。入选领军人才工程后,在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得到优先支持,在许多科研方向上,有了话语权和主动权。

领军人才遴选有着严苛的筛选标准。北京市科委按照“领域-领军-团队”主线,体现了“1+3”的评价导向。“1”是对申报人领域的评价。“3”是对申报人本身的评价,即领向、领先、领人,领向指的是申报人取得的科研成果能够引领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领先指的是专业技术先进、技术贡献权威,具有创新性;领人指的是能够培养和带领一支开放合作密切、产学研结合成绩显著的优秀创新团队。

在评审过程中,分别制定创新类和创业类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类主要关注个人素质及科研能力、社会影响力及预期发展潜力、团队能力及基础保障条件三个维度;创业类主要关注个人素质及科研管理能力、社会影响力及预期发展潜力、企业发展及团队建设情况三个维度。创新类主要侧重创造性、原创性研究,突出前沿和水平,或其研究已达到某一具体的实用目的或目标,突出创新和应用;创业类主要侧重个人或企业拥有自主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并实现成果转化,突出企业成长性和创业绩效。

入选领军人才工程后,北京市科委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为领军人才及其团队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环境,促进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发挥创新潜能。领军人才工程是一个连续培养的过程,更是一个综合性培养的过程。

据介绍,入选领军人才工程后,结合入选人员及团队实际情况和需要,北京市科委将给予一定数额培养经费,支持和引导所在单位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同时,北京市科委也会开展个别走访调研,了解人才发展需求;组织协调入选人员围绕任务书,深入谋划自身发展和团队建设。

北京市科委还组织领军人才党校学习班、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首都科技人才成果转化培训班等。这些研修班、培训班,为领军人才开展跨界交流创新提供了渠道。北京市科委坚持创新与创业创效相结合,推动领军人才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引导支持领军人才努力把成果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入选人员及其团队还可优先使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仪器设备开展科研工作;优先推荐入选人员领衔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申报认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领军人才提供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市场交易政策指导和中介服务,加强对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

人才专项办:

夯实科创中心建设人才基础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北京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国务院成立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一处七办”的组织架构。

科技人才专项办,就落在北京市科委。为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科委依托创新平台聚集全球顶尖人才,以重大任务为抓手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提升首都科技人才工作向纵深发展。

目前,北京市科委全面参与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工作。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是科技人才专项办的三大核心任务之一,它是吸引顶尖科学家来京工作的重要平台,同时顶尖科学家也是组建新型科研机构的核心关键要素。

北京市科委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一手抓科研平台的服务,一手抓顶尖人才的引进。如,推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二期工程建设,多次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建设、经费等支持,协助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推动完成先进制造、柔性电子等3个国际协同创新实验室签约及架构搭建等工作。

同时积极了解并参与多名顶尖科学家的引进工作,包括3名诺奖级顶尖科学家,以及战略科学家的引进。

北京市也启动实施顶尖人才计划,以需求和任务为导向,面向全球吸引首席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世界级顶尖人才和团队来京发展。通过落实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管理新政,加速国际人才聚集,加快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打造“国际人才港”。

“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北京市科委通过创新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机制,推动造就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首都科技人才队伍,为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中国科学报》 (2017-11-02 第8版 首都科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人类首次通过欺骗眼睛观察到新颜色
柔性钙钛矿/CIGS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23.8% 揭示DNA损伤应答过程中染色质松散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