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
东盟于1967年在曼谷成立,至今已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等十个成员国,总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约6.30亿人,占全球的8.6%;GDP总量为24423.8亿美元,占全球的3.2%。
2010年10月,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确定47个港口作为东盟国家交通网络的主要港口。未来将着重改善仓储服务和疏竣水道,将加快开通多条海运线路(如菲律宾巴拉望—马来西亚沙巴州、印尼北苏拉威西港—菲律宾达沃港等),推动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东盟港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设施能力不足,2010年至2014年东盟十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量增幅近25%,其中越南增长近90%,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增幅均在20%上下,各国港口超负荷运转,码头泊位、堆场、吊装运输设备等都显不足;二是港口间互通不畅,东盟各港口的集疏运水平参差不齐,港口间协同作业不多,海岛地区的短途海运航线也不多;三是建设资金不足,港口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而东盟各国建设资金短缺,协作机制缺失,立项过程比较复杂。
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存在显著的外部效益,即社会效益:一是缩短运输时间、增加就业、增加税收等可量化的效益;二是改善投资环境、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等难以量化的效益。为了推动中国参与东盟港口等互联互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可以通过运用包括BOT、BT、PPP、TOD、ABS等在内的模式,采用外部效益内部化策略,达到经济评价可行或更优的目的。这些策略包括:收益增加策略,如增值服务、延伸产业、综合开发;成本减少策略,如减税、减息;其他策略,如完善市政配套、改善项目服务、延长经营时间等。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报》 (2017-01-24 第8版 专题)